科技與文化公民論壇

回望過去、展望未來: 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

30

Oct
2025

當今世界正處於科技快速演進與文化深度轉型的關鍵時刻。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正不斷改變藝術創作的樣貌與內涵,也推動我們重新思考科技與文化的互動關係。面對全球科技藝術的蓬勃發展,台灣如何回顧自身三十餘年的發展歷程,掌握產業脈動,並以政策與策略為引導,開拓未來格局,已成為亟待回應的重要課題。

台灣科技藝術自1990年代萌芽以來,歷經數位媒材引介、跨域融合到AI與VR時代的創新實踐,逐步建立起堅實的技術基礎與創作能量。這段歷程不僅展現台灣的文化創造力,也揭示在全球科技浪潮下的挑戰與回應。然而,隨著智能社會與數位轉型的加速,過往的體制與思維正面臨邊界,如何重新思考政策資源配置、產業結構、教育體系與公共參與機制,成為下一階段發展的關鍵。

本次文化論壇以「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為主題,旨在建構一個跨領域、多聲音的公共對話平台。論壇將從五大面向出發——創作民主化、文化數位保存、產業生態轉型、人才培育體系與公共參與美學——探討科技藝術的發展歷史、當前困境與未來方向,系統性地梳理其在社會文化中的角色與潛能。

我們期望本論壇不僅是科技藝術界思想與經驗的交流場域,更能成為未來文化政策制訂的重要參考。透過匯聚產官學研及公民社群的多元視野,啟動一場面向未來的深層對話,為台灣在全球文化與科技交織的競局中,奠定堅實且具前瞻性的發展基礎。\
 

 論壇時間

11月28日(五)10:00~17:30

◼ 辦理地點

紀州庵文學森林多功能空間

◼ 報名資格及名額

開放所有對科技藝術有興趣之一般民眾報名,最終將抽選30名參與本論壇。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WcfoPppMU3VToyXC7


◼ 講座內容

▌主題講座|智能社會與數位轉型下的台灣科技藝術新視野

▶主講人|邱誌勇

▶講師簡歷|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並榮獲112年度清華—台達傑出人才講座教授,及113年度清華—清鏡傑出人才講座榮銜。同時為策展人、藝評家與影像創作者、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文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著有《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2023)、《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化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2012)。

▶講題內容|探討當前人工智慧高度發展下的智能社會,以及全球數位化浪潮中的數位轉型前提下,台灣科技藝術如何在傳統文化底蘊與創新科技之間找到平衡點。從國際趨勢分析台灣科技藝術的發展機會,檢視當前產業生態系統的優勢與挑戰,並提出未來的發展策略建議。講座將涵蓋A/V/M/XR等虛擬藝術(virtual art)、遠程即時連線異地共演的遠程藝術(telematic art),以及運用AI進行創作的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機器人藝(robotic art)等領域的最新發展。此外,並論及台灣在高科技領先的社會氛圍下,如何持續發展科技藝術展演,以及其在亞太地區科技藝術版圖中的定位與契機。

 

▌公民倡議子題 (一)|人人都是創作者:科技打開藝術新時代

▶議題引導人|王柏偉

▶講師簡歷|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北美館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理論、當代藝術史、文化與藝術社會學、藝術/科學/科技(AST)。與人合譯有Niklas Luhmann所著《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台北:五南)。

▶子題內容|討論科技工具如何降低藝術創作門檻,讓更多民眾參與數位藝術創作。探討開源軟體、AI輔助創作工具對傳統藝術教育的影響,以及如何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創作環境。參與者將分享個人創作經驗,討論技術門檻、學習資源、社群支持等議題。

 

▌公民倡議子題 (二)|科技加值文化:文化藝術的未來想像

▶議題引導人|施登騰

▶講師簡歷|任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長期從事「數位轉譯、博物館科技與策展實踐」研究與教學。專長涵蓋中國器物藝術史、數位人文、互動展示設計與文化科技應用,致力於以「策展為方法」「設計以批判」去結合理論與實踐,推動文化機構之數位轉譯與數位策略之發展。近年則因文化部計畫與館所邀請,參與推動AI於文化詮釋與教育推廣的應用,且擔任政大華人文化元宇宙計畫之研究員,期以跨域整合的人文視野,建構具教育應用的智慧策展與知識圖譜體系。

▶子題內容|探討如何運用3D掃描、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等技術保存並活化台灣文創產業形式,討論數位典藏的重要性、傳統藝術的現代轉譯,以及跨世代文化傳承的新模式。參與者將分享在地文化保存經驗,探討科技介入對文化真實性的影響。

▌公民倡議子題 (三)|新世代藝術產業鏈:挑戰、機會與數位解方

▶議題引導人|周琍敏

▶講師簡歷|科文双融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双融域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合方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曾任松山文創園區執行總監,專長策略定位、空間營運、藝文策展。推動創新創意平台,培育優秀文化藝術新媒體創作者。熱愛藝術創新,一手打造松山文創園區成為台北的原創基地、全台唯一產官學研聚集的創意聚落。

2021年加入双融域,双融域以打造科技藝術整合平台與推動科技藝術與文化內容策略為目標,於台北101建置全台首創5G+4K全沈浸場域,透過沉浸式展演平台結合文化內容、場域及顯示科技等領域強項,以沉浸式互動展演帶動周邊育樂的創新模式與市場應用,策劃製作數位內容展覽包括絕美之島縮時映像誌/台灣當代藝術大師江賢二沈浸光影互動展.目標建構台灣文化科技體驗經濟產業生態系。

▶子題內容|數位科技正徹底改變藝術產業的運作模式,從創作工具的革新到流通管道的重塑,傳統藝術產業鍊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契機與挑戰。本子題試圖深入探討科技如何重新定義藝術價值創造的各個環節,以及台灣如何在這波數位浪潮中建立具競爭力的文化科技產業生態。從創作端、流通層面到市場端如何面對數位轉型也帶來挑戰.此組將從產業角度看內容開發與創作者的對話,如何讓作品進行商業驗證的可能,朝向市場落地與長期營運方向思考,從「作品」到「產品」,進一步發展出可行的商業模式,並討論未來市場的機會.
 

▌公民倡議子題 (四)|人才永續:打造科技藝術新世代

▶議題引導人|王俊傑

▶講師簡歷|畢業於德國國立柏林藝術學院,獲卓越藝術家最高文憑。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2021-25年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1984年開始錄像藝術創作,為台灣新媒體藝術發展的重要開創者之一。曾獲雄獅美術新人獎、柏林電視塔藝術獎、台新藝術獎。重要國際邀展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光州雙年展、約翰尼斯堡雙年展、歐洲媒體藝術節、法國亞爾攝影節等。近年策劃導演科技媒體劇場作品包括:罪惡之城、索多瑪之夜、壞運動等。

▶子題內容|在數位化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因藝術的介入,不僅創造未來藝術的跨領域性可能,更形塑了新時代的文化風貌。本子題聚焦於思考全球化底下,台灣所面臨的人才永續議題與障礙,無論是國家文化政策、整體教育系統的跨領域思維、教育改革與國際對話,進而從文化、藝術與跨類科的整體視角,看科技藝術在當代文化中的獨特性與創造性;並思考如何培育迎接挑戰的人才機制及生態,以文化思維與科技批判成為進步文明的動力。
 

▌公民倡議子題 (五)|當城市遇見科技藝術:共創公共新美學

▶議題引導人|侯君昊

▶講師簡歷|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碩士、設計博士。現任陽明交大建築你這研究所副教授,兼任AI學院副院長。具備數學、視覺設計、新媒體藝術、電腦輔助設計、數位建築等專業背景。研究與教學涉獵:數位建築、運算設計、資訊設計、人機互動、創意工程、系統性設計、仿生設計等多元領域。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設計創新競賽,並曾擔任行政院智慧國家推動小組民間諮議委員、台灣義築協會理監事/理事長、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

▶子題內容|從多元面向介紹並談論城市美學、公共領域與科技藝術的融合樣態,促進公眾對於生活空間沈浸在科技藝術的理解與未來想像。議題內容包括:科技藝術與公共空間的關係及其可能性、生活與環境尺度的科技藝術、其特殊性與挑戰、並延伸至智慧城市美學規劃和參與式數位藝術專案等。期待藉此激盪出更多公共藝術想像。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