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文化公民論壇

【給全民的科技藝術論壇】《明明只是想追新技術,卻被邱誌勇提醒:科技島的秘密,其實是感性與開放性!》

31

Oct
2025

你知道台灣的科技藝術其實挺強的嗎?在 AI、VR、區塊鏈等技術不斷改變藝術創作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對話與連結。
清華大學科技藝術所長邱誌勇,號召產官學研與民間高手齊聚即將於11月舉行的文化論壇,回顧發展、掌握趨勢,希望這場論壇不只是多元觀點交流,更要成為政策與策略的養分,幫台灣科技藝術刷新未來版本!

✨「科技藝術」在台灣脈絡的定義是什麼?

現在台灣稱做「科技藝術」的作品,是一種統稱,是定義廣泛的,包含早期混雜使用的「數位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名詞。簡單來說,只要有使用電腦運算或當代科技的創作都可歸類為「科技藝術」。

✨科技藝術領域不可或缺的溝通橋樑:製作人
科技藝術需要跨領域合作,但各領域的專有名詞和用法差異很大,會導致藝術家與科學家之間較難溝通。因此,如果安排一個「翻譯者」的角色,能夠理解並轉譯不同領域的需求,會使創作過程更順暢。這就是跨領域製作人的重要性。
例如文化部與工研院的合作計劃「Arts@ITRI」 中,工研院專責單位就會擔任轉譯溝通的角色。

✨科技島的秘密,台灣如何以科藝走向世界
半導體產業是台灣作為科技島(tech island)的驕傲,而培養跨領域人才是此地的整體趨勢。自2010年後,成熟的民間單位與政府合作,如DAF 數位藝術基金會 、廣藝基金會 ,與文化部、文化局、美術館、表演場館合作,使全台有大大小小的科藝展覽、藝術節、表演藝術獎,處處可以是藝術家展現的舞台。

也是從2010年開始,台灣的科技藝術作品也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很快地在國際藝術節中佔有一席之地。例如,有「科技藝術界奧斯卡獎」之稱的林茲科技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現在已經養成固定會找台灣藝術家參展的習慣,世界各地的科藝展會也會看見清大科藝所、北藝大新媒所的新生代藝術家參與盛會。

例如2013年黃翊工作室+的《黃翊與庫卡》獲林茲藝術節邀請,成為台灣史上第一組擔任開幕之夜與頒獎典禮壓軸演出的藝術團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s8NJIIa0 

✨「虛擬」「遠程」「AI人工智能」還有美好的味道 這些就是被選來製造台灣感性科技的必要成分
當今創新的科技和藝術的實踐,可以按發展歷史歸納出三大要素:「虛擬」、「遠程」與「AI人工智能」。

2017年台灣開始出現大量的 VR作品,而 VR頭顯之所以讓藝術家們躍躍欲試,是因為「沉浸式展演」能帶給觀眾不同以往的感官體驗。如今, VR虛擬體驗已從新寵變成展演常見的體驗介面。

例如2025臺北藝術節的蘇文琪╳YILAB一當代舞團《暗宇之感Sensing Dark Matter》、謝文毅《暗面LIMBOPHOBIA》(20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Qc-jAlyao 
2020~2024年,台灣飛快發展5G政策及補助,使遠程傳輸海量資料成為可能,表演藝術便開啟了「異地共演」的挑戰賽。

例如兩廳院製作的《Operation 1'71701'/彌-見證日:終末之戰》(2023)、《向左走向右走版-心電感應版》(2022)、《神不在的小鎮》(2021) 、陳彥斌(Fangas Nayaw)和董怡芬的2020臺北白晝之夜《烏龜才有的快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hQ4WrpfT80 、 https://ntch-lunatictown.com/ 

而2020年也是AI人工智能介入藝術的開端,利用AI驅動裝置的感應器、電路板或網路,或利用AI分析、製作文本與情緒,展開表達的新世界。

例如:曾鈺涓《Jane書寫計畫Jane Writing Project》(2023-2025)、王連晟《機器之後》個展(2025)、謝杰樺《肉身賽博格CyborgEros》(20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ve52VQTx_4

以上「虛擬」、「遠程」、「AI智能」三點打造出台灣科藝發展獨特的特色。台灣特別擅長將科技與感性結合,以詩意的方式展現,形成特別令人有感的「感性科技」。

✨怎樣的人適合當科技藝術家呢?

常有人以為,科技藝術家一定要是「計畫控」或「細節控」,甚至帶點強迫症傾向。但實際上,更關鍵的特質是「開放性」。

科技藝術需要在不斷嘗試錯誤(trail & error)的過程中,持續修改與摸索;這和流行音樂等成熟產業「一次定案、直接上場」的高成本邏輯大不相同。
科技藝術家必須能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願意調整思維、包容差異,並在磨合中找到新的創意。所以「製作人」也是發展科藝的關鍵角色,他們能幫助不同專業之間順利溝通,確保作品能在不斷實驗中邁向完整。

✨敬請期待2025年開放全民參與的論壇活動
科技藝術需要的不只是技術與創意,更需要開放性與感性!

只要你對跨界合作與實驗精神充滿好奇,就算是小白也沒問題!誠摯邀請你跟AQ廣藝誌一起持續關注此論壇,一起開啟未來的想像!報名即將開放,敬請期待!

💫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科技藝術發展產業與政策芻議文化論壇

📍辦理時間
2025年11月28日(五)10:00~18:00

📍辦理地點
紀州庵文學森林多功能空間(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