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藝快訊

第三屆金創獎複審 AI、網路結合創作方興未艾

23

Apr
2021

*
第三屆金創獎評審陣容(由左至右):林佳鋒老師、陳柏潔老師、王孟超老師、梁志民老師、楊忠衡執行長、廖司渟老師/圖文|廣藝基金會


獻第三屆金創獎複審 AI、網路結合創作方興未艾

  2021第三屆廣藝基金會《表演藝術金創獎》4月19日舉行複審會議,進入複審的15件作品,除反映出受疫情的影響,展開對生命、人性的探索外,也呈現出與AI、網路科技結合的創作趨勢。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強調,將持續金創獎催生作品、提供補助、登上舞台的傳統,並更致力於串聯、整合社會各界資源。
本屆金創獎再度吸引眾多的藝文團隊與創作者踴躍逐夢,共有47組報名,包含戲劇類21組、舞蹈類7組、音樂類1組、音樂劇類5組、科技藝術類1組,以及跨領域/其他分類12組,經初審選出15組進入複審。複選會由各組依序簡報,眾評審頗為驚喜地發現,當中不乏第二次乃至三度前來叩關的創作團隊。
複審的評審陣容,包括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台中國家歌劇院藝術教育部創意發展組組長陳柏潔;果陀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梁志民、故事工廠創辦人暨執行長林佳鋒,以及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劇場工作者廖司渟等六位。複審結果包括金、銀、銅獎與佳作得獎名單,廣藝基金會將再擇期公布。

*

圖|廣藝基金會
 

  複審名單中不乏運用科技元素的作品,林凱裕的《戀愛公寓2022》讓交友軟體APP、AR作品登場,林廷緒工作室的《在大海》舞台上預計出現「點雲」裝置設計;繼《黃翊與庫卡》與機械手臂共舞後,編舞家黃翊此次申請金創獎的《眼Glance》,則讓庫卡化身為機械人攝影師,展現「遠勝人類攝影師」的運鏡。
Project Zero製作循環工作室的《黑;白》,取材自Google開發的AI程式「Alphago」與南韓棋王李世乭,2016年全球矚目的世紀對決,當時李世乭以1比4落敗,由此改編與演繹一段科技與人類、個人與時代的故事,並嘗試用獨角戲來詮釋圍棋的哲學與思想。
也有一些作品選擇結合傳統表演藝術,嚐劇場的《遺落在何方》為「人偶魔幻戲劇」,禾一文化傳承舞團的《神將街舞-傳承》,則揉合「傳統家將技藝」與「流行街舞」兩者。
同黨劇團的《名字的故事》與印尼皮影戲偶師 Ananto Wicaksono 合作,呈現與台灣、印尼、日本三地皆有關聯的「現代光影戲」。台南人劇團的《指忘》,舞台上不僅有傳統布袋戲彩樓、鐵桌及走雲景裝置,布袋戲操偶師也會在半身偶後方,創造出「大偶操小偶」的畫面。

*

圖|廣藝基金會
 

  盜火劇團以「懸疑三部曲」之終曲:《雪姬來的那一夜》參與複審角逐,劇本靈感來源自台灣曾轟動一時的「登山領隊白凜誘拐少女」真實新聞事件,探討有關「現實世界」、「cosplay 文化」,以及「真實與謊言」、「愛與背叛」等課題。
複審結束後,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指出,去年起金創獎投件作品結合科技的成分越來越高,且有較「天馬行空」的傾向;今年則略見「保守」,評審也採取較「嚴格」的標準,針對創造性、發展性、執行性三個面向綜合評估,畢竟「執行力仍是最為根本!」
此外,楊忠衡也認為,金創獎結合「獎勵創作」、「藝企創投」、「表演通路」,三屆下來產生的周邊效益,在於整合資源、不同團體,對創作者與作品提供協助,尤其許多民間單位、資金來源與獎項的相繼投入,更是在表演藝術界產生良性循環與明顯趨勢。
王孟超表示,目前包括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等場館,也有類似金創獎的平台與機制,可以互相接棒挹注創作者與作品。林佳鋒也強調,金創獎就是面對市場的競賽,並打破傳統補助的定義;創作者必須面對種種社會現象,予以轉化為創作,並找到商業性、藝術性的平衡點,作品才會長長久久。
第一次參與金創獎複審的梁志民則指出,深切感受到送件申請者充滿青春氣息與創意,並提到複審作品幾乎過半都與網路、AI科技對人的影響有關,但畢竟「人在創作給人看」,作品最終仍應回歸到人的身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