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創音樂劇系列專題

戲樂台灣2020|台灣原創音樂劇系列專題《第一樂章:音樂劇的第一站》

25

Nov
2020

 
文|陳茂康 影片|廣藝基金會提供 專題訪談老師,左起:王柏森、梁志民、羅北安



戲樂台灣2020|台灣原創音樂劇系列專題
《第一樂章:音樂劇的第一站》
 

  自90年代至2000後,約十年期間,台灣誕生了第一個音樂劇的繁盛創作期,現今已成為兩大龍頭的綠光劇團和果陀劇場,憑著戲劇製作、舞台表演的專業,聯手音樂創作者,劇場創作者以自己的方式摸索探究,打造屬於「綠光式」和「果陀式」的台灣音樂劇。

*

〈上班族之歌〉選自綠光劇團《領帶與高跟鞋》,攝影|陳效真

 

  《棋王》有其跨時代的意義,有突破、有嘗試、有企圖,也有不少遺憾,張系國自己也在1992年的小說新版後記中,寫下了他希望重新將劇本改編為適合小劇場演出的心願。句點,隨著時間的轉換醞釀,成了逗點,亦成為一切的原點。而故事就從這裡開始。1993年綠光劇團成立,由甫自美國留學歸來的演員羅北安擔任團長,從創團作品《站在屋頂上唱歌》開啟了羅北安一連串的歌舞劇實驗;隔年,綠光邀請作曲家陳揚譜寫音樂,推出以上班族生活、職場裡的同事群像為題材的《領帶與高跟鞋》。貼近生活、輕鬆親民的演出,深富趣味、反應現實的詞曲,不僅廣受歡迎,也奠定「綠光劇團」的品牌個性。《領帶與高跟鞋》從實驗劇場出發,經過十五年演出歷程,不斷加演、再製,登上了國家戲劇院、中山堂等大舞台,也前進北京與紐約舉辦海外巡演。

從此開始,綠光劇團與羅北安展開了一系列關於音樂劇的劇場實驗:改編戲曲故事「秋胡戲妻」的《都是當兵惹的禍》是一齣新舊交融的古裝版現代音樂劇、《結婚?結婚-辦桌》則首次加入了音樂導演的工作項目,協助導演統合音樂與戲劇的呈現、1998年《綠光PUB劇場》改以小型show場為概念,選在夜店演出,如早期cabaret的小酒館形式,強調現場的故事串接、即興互動。自1994到2000年的六年之間,羅北安在綠光接連推出了七部中小型原創音樂劇作品,也以作品為實驗,不斷地在工作規劃、故事選材、音樂風格上拓展路徑,建立屬於綠光劇團的音樂劇特色。
 

*

〈有個辣妹郝麗娜〉選自果陀劇場《吻我吧娜娜》,攝影|陳效真

 

  同一時期(1994年)果陀劇場導演梁志民,在當時文建會的補助下來到紐約,開啟了他的音樂劇學習之旅。這段期間,他在音樂劇的重鎮紐約百老匯,跟隨劇團,近距離探究他們的工作樣態、親歷音樂劇製作的從無到有,也因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資助,讓他遊歷百老匯、外百老匯的大小劇院,看遍了各種型態、不同階段的音樂劇作品。「如果你是有看過很多音樂劇的人,對於音樂劇的定義就會放得非常大。」梁志民說,「說穿了音樂劇就是『合歌舞以演故事』,然而歌、舞、故事三者的必要性,其實也不是那麼侷限的。在東尼獎得獎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歌有舞沒故事的音樂劇,或是有歌有戲沒舞蹈的作品。或許我們可以說『歌、舞、劇』這三個元素是音樂劇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
 

*

〈愛情就是這樣〉選自果陀劇場《天使不夜城》,攝影|陳效真

 

  1995年回國之後,梁志民與果陀劇場隨即製作大型音樂劇《大鼻子情聖-西哈》演員、樂團與製作團隊加起來超過百人,龐大的編制已接近歌劇製作規模。1997年的《吻我吧娜娜》至今已成為台灣音樂劇經典作品:由梁志民導演、陳樂融撰寫劇本與歌詞,邀請張雨生擔任音樂總監,再次改編莎士比亞《馴悍記》做成融合了各種流行音樂風格的全新音樂劇。當時演出主角潘大龍的王柏森也特別指出,曾隨果陀學習戲劇表演、角色創造的張雨生,在創作音樂劇的過程中也學以致用:「他讓每個人物都有一個特定的『音樂語言』,從他的音樂裡,我就很清楚知道如何接近角色。」例如,在潘大龍的歌曲中,王柏森聽見了有如「鬥牛士」的音樂符號,將原先大男人的設定,轉換成為一種更明確的角色模型或表演提示:「那讓我的走路姿勢、說話語氣都完全不同了。即使是當所有人合唱時,每個角色的音樂語言和固有姿態依舊能夠維持,甚至變得更加穩固。」
 

*

〈大稻埕進行曲〉選自音樂時代劇場《四月望雨》,攝影|陳效真

 

  從此之後,果陀幾乎每年推出一檔大型音樂劇作品,演出題材、合作對象、表現風格也愈發多元。如1998年由鮑比達作曲、蔡琴主演,改編自費里尼電影《卡比利亞之夜》的《天使-不夜城》,以拉丁與南美音樂作為基調;1999年《東方搖滾仲夏夜》嘗試國樂和搖滾樂的跨界結合、2000年《看見太陽》則以原創故事為基礎,加入原民音樂元素,講述屬於台灣黑幫與原民青年的迷惘和交會。梁志民自陳對於音樂的「胃口很大,算是個聽覺系動物」,作為導演,他也總能在閱讀劇本的字裡行間,腦中冒出對於旋律和音樂的想像。果陀劇場也憑著梁志民的創作能力,對於音樂劇的深入見解,再加上創始團員王柏森集歌唱、肢體、表演於一身的全能實力,與陳樂融、張雨生、蔡琴、鮑比達的無間合作,開創了影響深遠的果陀音樂劇時期。

在此年間,原創音樂劇的製作依靠創作者在作品中的實際演練、憑藉充足劇場經驗的團隊合作,也藉由知名音樂人的加入,嘗試以不同編曲風格、音樂語彙,詮釋各種故事,為台灣音樂劇首開先河,締造了無可取代的第一波高峰。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