嚎哮排演首度挑戰音樂劇類型,推出《別叫我成功》融合饒舌與本土精神,圖片由嚎哮排演提供。 由綠光創藝出品、嚎哮排演聯合製作的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將於10月3日至12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連演八場。作品以鄭成功的歷史典故切入,透過父子間的情感糾葛重新追問「什麼才是成功?」在饒舌、R&B與本土精神的交織中,為臺灣音樂劇注入新活力。
💢從歷史到家門:親子衝突的嘻哈對話
故事從一場宮廟危機展開:國姓廟即將被都更拆除,主委鄭萬里決定辦藝術節來搶救家園。正當大戲要登場時,身為劇團之子的鄭馬豪突然回家,宣告要當導演。父子觀念衝突,引爆連日爭吵,藝術節瞬間成了「家務事擂台賽」。
這場戲中戲,不僅呼應鄭成功與父親鄭芝龍的矛盾,也映照現實生活中父與子的隔閡:傳統的堅持對上年輕的叛逆,父愛隱藏在碎念與便當裡,而孩子始終渴望一句肯定。創作者希望觀眾在笑聲與音樂之間,感受到當今普遍存在的親子議題。
💢饒舌融合劇場:開創音樂劇新局
歷經5年打磨,《別叫我成功》源自臺中國家歌劇院音樂劇孵育計畫,從提案到讀劇,在2024年臺中首演後獲得迴響。今年北藝中心演出版本延續嚎哮排演獨有風格,與音樂人張清彥再度合作,創作出多首結合嘻哈、R&B與台語饒舌的原創歌曲。舞蹈設計則由林素蓮擔任編舞暨動作設計,去年臺中演出好評不斷,在嘻哈旋律中創出別具特色的動作,連演員們都拍手叫好。
💢喜劇外表藏心酸:創作者的真心話
身兼共同創作者與主演的黃建豪形容,這是一齣「遠看像喜劇、近看是悲劇」的戲。嚎哮排演首次挑戰音樂劇,團隊不設限,力求在既有認知框架下帶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他也自嘲排練初期常「抓不到拍子」,讓全劇組幫忙打節拍,但正是這樣的過程,讓作品更真實。
另一位核心主創蕭東意則指出,劇中把鄭芝龍與鄭成功的父子矛盾,影射到當代家庭關係:父親盼望孩子「有出息」,孩子追求自我道路,但兒子的追求往往不同,這是全球普遍的主題。
💢嚎哮排演的親民魅力:笑著回家的音樂劇
嚎哮排演的創作持續以「說好笑的故事、作好玩的戲」為概念,黃建豪、蕭東意與團隊擅長在「鬆散與精準」之間游走,把現場的即興魅力發揮到極致。這是他們首次挑戰音樂劇,但依舊保持「親民」的風格。黃建豪強調,這不是艱澀難懂的嚴肅戲,而是一齣你會笑著回家的音樂劇。
《別叫我成功》從鄭成功的形象切入,融合饒舌與本土精神,不只談成長、理想與原諒,更把命題拉回日常:成功沒有標準答案,但家、理解與原諒,總能在一場好戲裡被看見。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