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至21日,臺北藝術節將以編舞家暨新媒體藝術家蘇文琪歷時近十年淬鍊的最新力作《暗宇之感》揭開序幕,蘇文琪以「身體能否成為感知暗物質的途徑?」為提問,攜手其團隊YILAB一當代舞團,帶領舞者深入澳洲地下一公里的斯托爾地下物理實驗室(SUPL),以身體回應礦坑中的壓力、寂靜與能量流動。舞者的每個動作經由全身動態捕捉與3D掃描,轉化為虛擬宇宙中的光點與粒子,帶領觀眾在VR世界中隨之漂浮、交織、閃爍,這場沒有語言、沒有劇情的表演,將以身體、影像與聲響引導觀眾重新學會感知。
《暗宇之感》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墨爾本藝術中心(Asia TOPA墨爾本亞太表演藝術三年展)、荷蘭烏特勒支春天表演藝術節、香港西九文化區聯手跨國共製精彩沉浸式作品。創作過程中,蘇文琪與物理學家伊麗莎白・芭貝里奧教授、迪亞歌・布拉斯博士深度交流,將艱澀的理論與宇宙想像轉化為直覺的感官體驗,打造一場橫跨科學與藝術、舞蹈與科技的極致感官體驗,邀請觀眾潛入宇宙最深邃的謎團。蘇文琪表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世界仍有許多不可知的神祕存在,暗物質就是其一,這份不可見卻真實存在的力量,正是我們持續舞蹈與創作的理由。」
聲音設計師吳秉聖建構 64聲道環繞聲場,讓觀眾在虛擬宇宙的每一次轉身與呼吸,都觸發聲音細微變化,時而低沉的暗流、粒子碰撞的回響、宇宙的耳語,彷彿置身浩瀚星海之中。從舞蹈到科學,從礦坑到VR,《暗宇之感》讓觀眾在這趟的旅程中,經歷地底深處的靜謐、粒子世界的律動,最終遨遊於星系之間。這是一趟感官全開的宇宙漂浮,一次無法被語言完全描述的體驗。
臺北藝術節今年以「超限動」(Reeling Hyperreality)為主題,策展人林人中表示,選擇《暗宇之感》揭開序幕,正是因為它展現了藝術如何跨越科技、數位文化與社群媒介,回應當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媒體環境。他指出:「《暗宇之感》是極具挑戰性的作品,舞者與編舞家將艱澀的科學研究轉譯為感性的藝術語言,開拓了我們對表演藝術的想像。」同時,臺北藝術節也跨出北藝中心場館,與鄰近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合作,在小黑盒沉浸式劇場呈現這場結合科學與藝術的實驗性演出。林人中強調,《暗宇之感》不僅是藝術節的開場戲,更是一道邀請觀眾進入今年藝術節核心思維的重要入口。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