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154

18

Aug
2025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與BIS合作初期,鋼琴家蘇德賓(Yevgeny Sudbin)在2006年錄製過一張史克里亞賓鋼琴獨奏作品,當時26歲的他獲得極高評價,樂評認為他生動呈現出史克里亞賓音樂的易變與張力。十多年來,雖然蘇德賓的出片量穩定,但除了與李頓(Andrew Litton)及水藍合作,錄製鋼琴協奏曲(https://reurl.cc/jryaML🎼)與第五號交響曲《普羅米修斯──火之詩》(https://reurl.cc/bmYq66🎼),並穿插錄製第五號鋼琴奏鳴曲(https://reurl.cc/ekyn5m🎼)之外,他一直沒有認真回到史克里亞賓的獨奏曲,直到2025年出版的「朝向火焰」(https://reurl.cc/mYy7dY🎼)

在蘇德賓的眼中,史克里亞賓是一個帶有「救世主情結」的小巨人,沉迷於光、靈性與宇宙秩序的想像。他把音樂視為儀式,甚至是驅魔般的神秘行動,意圖直接喚起靈性體驗。在他的世界觀中,性與靈性融合、陰陽性別兩極性的結合是達到藝術與精神巔峰的途徑。晚期作品更趨於極端,推向接近瘋狂的邊緣,「溫柔的迷醉與吞噬一切的狂熱」之間的界線幾乎消失。蘇德賓形容史克里亞賓的音樂就像「銀河裡的超新星爆發」。雖然他的生命短短43年,卻耀眼到讓接觸過的人難以忘懷。

自從錄製第一張史克里亞賓專輯後,蘇德賓對他的著迷愈陷愈深,甚至說自己想不到還有哪位作曲家能讓他持續有那麼直接、強烈的身體反應。不過,他也提醒「這種享受要小心,後果自負」。正因如此,即使史克里亞賓的音樂如此迷人,他還是很謹慎地挑時間進錄音室,耐心等到最佳時機才動手。蘇德賓認為,史克里亞賓的作品用現代鋼琴演奏,比作曲家生前的鋼琴更能發揮其預見性的直覺——不論是音色變化、泛音層次、聲部對比與和聲的進行,還是踏板效果與樂句張力,都可以被推到極致,更深入聽者感官。

第一張史克里亞賓鋼琴獨奏作品的錄音時間只有幾天,符合蘇德賓偏好在短時間內密集完成錄製的習慣,用以保留演奏時的即興性與自然流露的情感。然而錄製「朝向火焰」卻是橫跨4年,分成3個階段才全部完成,我推測其中的原因或許與曲目的風格有關。早期的專輯主要收錄3首鋼琴奏鳴曲和幾首小型獨奏曲,「朝向火焰」則把範圍拉到史克里亞賓創作生涯的各個階段:早期受蕭邦影響,但是已經透露出個人式陰暗色調與和聲試探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選段(https://reurl.cc/5RdVgy🎼)及兩首《練習曲》(https://reurl.cc/K9lq6m🎼),到中期如:《幻想曲》(https://reurl.cc/4NdqRR🎼)、《第四號奏鳴曲》(https://reurl.cc/WONydk🎼)、《詩曲》(https://reurl.cc/Nxlnjq🎼)、《練習曲》(https://reurl.cc/EQ6W7g🎼)這些融合浪漫主義與自我風格的作品。

最後是晚期充滿精神狂熱與音響實驗的篇章,也就是《第十號奏鳴曲》(https://reurl.cc/Nxlnjn🎼)與專輯標題作品《朝向火焰》(https://reurl.cc/89XzGM🎼)。這些曲目清楚呈現史克里亞賓的音樂如何從浪漫氣質走向神秘色彩,節奏與形式如何從抒情舞曲演變成帶有儀式感的氛圍,彷彿帶著聽眾走過他從內斂到熱烈毀滅邊緣的精神旅程。為求精準詮釋每個階段的音樂特質,這一套曲目需要花時間仔細琢磨與多次錄音。

對蘇德賓而言,《朝向火焰》是史克里亞賓晚期象徵性極強的作品,描繪光與能量不斷累積,直至化為吞噬世界的「火之海」。他的詮釋保留了音響的爆發力,並著重於層層遞進的過程:從黑暗低溫的開端,逐步堆疊至炙熱失控的末日景象。他注重聲部平衡與動態細節,讓結構與情緒張力並行,而非僅以表面的速度與音量取勝。

這張專輯是蘇德賓藝術哲學的完整寫照。他在詮釋中展現了大膽的冒險精神,勇於在速度、力度與節奏上挑戰發揮的臨界點,營造近乎不可預測的現場張力;同時,他以詩性的思維將史克里亞賓的宇宙觀、性別極性與神祕主義轉化為具象的音樂意象,使每首作品都帶有明確的敘事感與象徵性。加上對觸鍵細節與踏板運用的高度講究,他能在強烈情感與細膩質感之間取得精準平衡,將冒險、詩意與精緻音色融為一體,形成獨樹一格的演奏語言,忠實傳達史克里亞里賓作品中瞬息萬變、複雜幽微的樂念。S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