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聞

【AQ視角】在激動與興奮之後…迴響之二 四位得獎者齊聲描繪劇場新藍圖

13

Aug
2025


首屆臺北戲劇獎不只讓劇場人在紅毯上閃耀,更引發關於制度設計、產業推廣與觀眾破圈的討論。圖片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首屆「臺北戲劇獎」不只是頒獎典禮,而是一場屬於臺灣劇場的狂歡盛宴。四位重量級得獎者——邱安忱、金士傑、鄭尹真、許哲彬——從舞臺到幕後,從票房到制度,紛紛道出他們的激動心情與對劇場未來的期待。

💢最佳戲劇獎《父親母親》:像加油站一樣的鼓舞力量

同黨劇團團長邱安忱回憶,頒獎當晚的心情是從忐忑到釋懷再到喜悅,「臺北戲劇獎就像加油站,讓我們在疲憊時重新有力氣衝刺。」他透露,得獎後一週票房暴增百餘張,足見獎項的市場影響力。

他也建議未來增設男、女配角獎及跨界、偶戲、兒童劇等類別,反映當代劇場的多元樣貌。

💢最佳男演員金士傑:五十年劇場路上的幸福時刻

憑《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奪獎的金士傑,感性表示這是入行半世紀以來首次在臺灣獲劇場獎項,「那一刻,我走得很慢,但心裡非常激動。」
他期盼獎項能明確區分商業與前衛劇場的路線,並送上祝福:「劇場是理想主義者的舞臺,願年輕創作者繼續進步,讓臺灣劇場更蓬勃。」

💢最佳女演員鄭尹真:AI時代劇場的無可取代力量

鄭尹真以《暗夜.腹語.鬼托邦》奪獎,與老師金士傑同場獲獎讓她覺得意義非凡。她形容典禮盛大如金馬獎,「劇場的現場熱度,是AI無法取代的感動。」

她認為臺北戲劇獎讓更多人理解劇場工作的價值,也期待獎項持續成為創作者的後盾。

💢最佳導演許哲彬:這是團隊的榮耀與新起點

《太陽》導演許哲彬將榮耀歸功於全體團隊,形容典禮「像開學典禮一樣熱鬧又熟悉」。他期待臺北戲劇獎能像金馬獎、奧斯卡一樣,帶動票房與觀眾入場,並建議舉辦更多周邊宣傳活動。

他也提醒評審機制與獎項分類需更細緻,未來甚至可拓展至全臺舉辦。

💢劇場榮耀的起點

首屆臺北戲劇獎不只讓劇場人在紅毯上閃耀,更引發關於制度設計、產業推廣與觀眾破圈的討論。隨著第二屆即將展開,「紅毯榮光」、「票房加溫」、「產業破圈」,成為全臺劇場人的共同期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