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聞

【AQ視角】從紅毯到破圈─迴響之一 大家談臺北戲劇獎下一步怎麼走?

13

Aug
2025


首屆臺北戲劇獎讓臺灣劇場在紅毯與鎂光燈下綻放光彩,也為影像保存、專業肯定、觀眾拓展打下基礎。圖片由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首屆「臺北戲劇獎」不只是頒獎典禮,而是一場讓臺灣劇場人驕傲的盛事。如今,隨著第二屆啟動,關於評選制度、獎項設計與破圈影響力的討論正熱烈展開——一切,才剛剛開始。

💢評選挑戰:單機錄影,公平與限制的拉鋸

複審與決審評審之一王孟超坦言,首屆評審團來自導演、編劇、設計、學術等不同領域,討論既激烈又充滿收穫。然而,為了公平,參賽作品只能提交單機錄影,這讓評審難以捕捉演員細膩的神情與設計細節,只能依賴現場評審的描述與交流。

他建議未來可在單機錄影之外,加附精華版或多機剪輯版本,不僅能讓評選更精準,也能促進臺灣劇場建立高品質影音資料庫,為國際推廣鋪路。

💢獎項價值:創作被看見,產業被喚醒

「這次就像是上了一堂跨領域的大課。」評審黎家齊形容首屆臺北戲劇獎的經驗。討論過程中,不同背景的評審彼此「教學相長」,從文本詮釋到表演選擇,每一步都是學習與啟發。

他觀察到,報名過程促使劇團更重視錄影品質、設計理念的整理,也讓小型劇團開始建立完整作品記錄——這對長期發展是關鍵一步。

來自業界的聲音更直接。全民大劇團團長謝念祖回憶,典禮當晚劇場人首次走上紅毯,那份團結與榮耀媲美「三金」盛典。他直言,首屆的最大成就,是讓劇場人真正感覺「我們值得被這樣看見」。但他也提醒,如何讓得獎作品走出劇場圈、吸引更多一般觀眾,才是下一階段的重點。

💢第二屆期待:獎項升級、影響擴散

延續首屆經驗,王孟超建議第二屆在獎項設計上更貼近臺灣劇場實況,例如增設兒童劇、配角獎、技術與舞台監督獎、甚至終身成就獎,並透過「滾動式調整」持續優化。

黎家齊肯定第二屆將設計獎細分為舞台、燈光、服裝、影像/聲音等專業獎項,尊重不同創作者的專業價值。他也提醒,穩定舉辦與累積公信力,比一次性的大改更重要。

謝念祖則透露,為使第二屆戲劇獎更貼合業界須求,文化局長蔡詩萍召集劇團代表交流。包括對「音樂劇傑出創作者獎」定義的討論,以及讓得獎作品在北藝中心重演、或透過線上平台播映,吸引更多人認識劇場。謝念祖也建議,未來可與售票系統合作,尋求更多贊助資源,共襄盛舉,進一步推動劇場產業發展。

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認為,戲劇獎在劇場人精心設計下,成功對內得到肯定和認同,但是對外推廣傳播則還有待加強,包括形象和氣氛營造。透過網路推廣和線上播映是好主意,這樣也許可以改變觀眾結構,讓作品得到更多的關注。

💢劇場榮耀的起點

首屆臺北戲劇獎讓臺灣劇場在紅毯與鎂光燈下綻放光彩,也為影像保存、專業肯定、觀眾拓展打下基礎。未來,它將如何在公平評選、獎項設計與產業影響力之間取得平衡,並真正「破圈」?答案將隨第二屆的到來逐步揭曉。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