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153

12

Aug
2025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2024年下半年與挪威爵士樂作曲家與薩克斯風手涅賽特(Marius Neset)推出融合爵士與古典元素的現代室內樂專輯《我們是誰》(https://reurl.cc/A341l3🎼)之後,安涅斯(Leif Ove Andsnes)回到古典領域的李斯特。不過,這張新專輯不是典型印象中的「超技李斯特」,而是以李斯特晚年的宗教作品《十字苦路》重心,搭配8首鋼琴獨奏曲(https://reurl.cc/Mz47op🎼)。以安涅斯的話來說,「彷彿是一次與李斯特靈魂的相遇——一位與信仰、救贖與人類苦難之奧祕搏鬥的人的靈魂」。

少年李斯特曾經懷抱成為神職人員的理想,最後因為家人期望他投身音樂而作罷。他果然成為眾人景仰,風靡全歐洲的鋼琴名家。然而,與情人維根斯坦公主無法結為連理、至親接連辭世等人生經歷,令李斯特開始嚴肅面對信仰、人生與死亡等命題。在維根斯坦公主的鼓勵下,李斯特逐漸從舞台上的耀眼巨星轉化為靈魂的苦行者,專注於神學、創作宗教音樂與自我反省。1865年接受小品聖秩獲得「修士」(Abbé)頭銜後,李斯特經常穿著神職長袍,活躍於羅馬、威瑪、布達佩斯三地無償教學。此時,李斯特的作品從華麗超技轉為內省與注重精神性。《十字苦路》就是這段時期的作品。

李斯特自1866年開始創作《十字苦路》,期間歷經多次修訂,直至1879年才完成。作品靈感源自天主教「十字苦路十四端」,描繪耶穌被判死刑、鞭笞後,背負十字架走向加爾瓦略(Calvary),直到被釘在十字架上並安葬的苦難過程。除了融合羅馬天主教禮儀核心的拉丁語單聲部「額我略聖歌」(Gregorian chant),李斯特在《十字苦路》中也引入宗教改革後興起的多聲部德語路德宗合唱聖歌。此外,作品也參照中世紀神學家與詩人創作的宗教聖詠片段,例如〈聖母痛苦侍立〉與聖韋南修斯‧福爾圖納圖斯所作的讚美詩〈君王旌旗前行〉。

以第三端「耶穌首次跌倒」為例,聽眾可能會對其中接近無調性的前衛和聲感到驚訝(https://reurl.cc/XQqXrg🎼)。《十字苦路》可說是李斯特以音樂書寫的音樂發展史,從中世紀的單聲聖歌、巴赫所代表的路德宗傳統,一路延伸至本人晚期浪漫主義的聲響實驗,甚至指出20世紀音樂語言的方向。

提起《十字苦路》這部作品,一定要提到荷蘭指揮家、鋼琴家與作曲家列烏(Reinbert de Leeuw)。列烏一生致力於推廣李斯特的晚期作品,尤其視《十字苦路》為李斯特最具魅力的關鍵作品,認為它預示了20世紀音樂的發展。列烏於1984年與荷蘭室內合唱團錄製《十字苦路》的合唱版本(https://reurl.cc/WOR4Y9🎼),2015年與根特人聲合唱團重新錄製(https://reurl.cc/9n7zAd🎼)。1984年的版本不僅是早期的重要錄音,也讓這部長期被忽略的作品重見天日。此外,列烏還在2012年錄製鋼琴獨奏版本(https://reurl.cc/9n7zYV🎼),並在訪談與文章中詳細解釋作品的結構、和聲創新與精神深度,強調李斯特如何透過簡約的音樂語言探索靈性與人類苦難,影響後世如梅湘與荀貝格等作曲家。他的詮釋既鋪陳了普世主題,也突出作品的實驗性,使《十字苦路》從宗教音樂轉化為現代音樂的橋樑。

安涅斯認識《十字苦路》多年,他不僅演奏過鋼琴獨奏版本,還深受列烏的影響與啟發。列烏的見解讓他理解這部晚期作品的和大膽和聲革新,例如如何透過極簡的織體與半音階實驗,超越浪漫主義的框架,指向20世紀音樂的未來。他把《十字苦路》視為李斯特的內心獨白,一個老人分享孤獨、絕望與順從命運的真實情感。而列烏提出這部作品「兼具浪漫主義的開放性與前衛音樂實驗」的觀點,則鼓勵安涅斯在錄音的時候注重冥想性與靜止感,讓音樂自然展開,避免過度刻意推動節奏。這不僅強化了安涅斯對作品的詮釋深度,也讓他體會到李斯特在創作時的自由與即興精神。

安涅斯的詮釋以精準的平衡與細膩的觸鍵為特色,他使用一架1917年的史坦威鋼琴,在奧斯陸的里斯教堂(Ris Kirke)錄製,營造出溫暖而清晰的音色層次。他不扭曲李斯特的簡約寫作,而是強調鋼琴與合唱的緊密互動,例如在第一端「耶穌被判死刑」的戲劇張力(https://reurl.cc/EQ4KlK🎼),或第十端「耶穌被剝去衣服」的淒美情感(https://reurl.cc/nYrVdD🎼),讓音樂充滿內省的張力。與挪威獨奏家合唱團及指揮家佩德森(Grete Pedersen)合作,安涅斯把鋼琴當成敘事核心,突出作品的冥想靜止與和聲衝擊,營造出如凝視聖像般的深度精神體驗。他的動態控制與節奏把握,讓十字苦路的每一端都如獨立的情感畫面,卻又維持整體的靈性統一。

除了《十字苦路》,安涅斯也錄製六首《慰藉曲》與兩首來自《詩意與宗教的和諧》的選曲,包括第九首〈哀傷的行板〉(https://reurl.cc/2Qz4GO🎼)與第八首〈求主垂憐──致敬帕勒斯提那〉(https://reurl.cc/4Njge2🎼)。這些作品扮演橋樑角色,將專輯維持在李斯特的靈性與宗教世界中,提供對比與喘息。《慰藉曲》以溫暖、抒情的主題帶來安慰,彷彿在《十字苦路》的嚴峻冥想後注入寧靜與療癒;後兩首則延續宗教主題,前者以淒美的和聲表達人類精神的脆弱,後者則從聖歌出發,卻爆發出浪漫的熱情,象徵從苦難到狂喜的轉化過程。整體而言,它們不僅平衡專輯的張力,還展現李斯特從中年到晚年的精神演進,讓聽眾過這張專輯,得以感受到一整段完整的李斯特靈性旅程。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