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152

04

Aug
2025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德國男中音阿普爾(Benjamin Appl)有兩位深具影響力的音樂導師,一位是德國傳奇男中音 #費雪狄斯考,另一位則是匈牙利作曲家庫爾塔格(György Kurtág)。如果前一張專輯《向費雪狄斯考致敬》(https://reurl.cc/2QWLDX🎼)是對費雪狄斯考音樂傳承的回應,《生命之線:舒伯特與庫爾塔格》(https://reurl.cc/4NQo1X🎼)就是獻給庫爾塔格的音樂對話。

📌相遇契機

阿普爾和庫爾塔格的緣分始於一場特別的演出。德國多特蒙德音樂廳在2018年籌備以庫爾塔格為主題的音樂節,庫爾塔格向節目策畫人提出一個特別的要求:希望找一名年輕男中音演唱他極其看重的《赫爾德林之歌》。這是庫爾塔格1993到1997年的作品,由6首歌曲組成。前5首以德國19世紀詩人赫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的詩入樂,最後一首是20世紀猶太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反思赫爾德林晚年經歷與精神狀態的作品。為了找到合適的人選,多特蒙德音樂廳精選10名候選演唱者的錄音,寄給以嚴謹著稱的庫爾塔格。庫爾塔格親自聆聽審核,經過層層篩選後,還要求最後3位候選者重新錄製低音段落,以便進一步比對。最終,阿普爾脫穎而出。

2019年5月7日,阿普爾前往布達佩斯音樂中心與庫爾塔格會面。現場除了庫爾塔格夫婦與阿普爾,還有攝影團隊與長期發行庫爾塔格重要作品樂譜的布達佩斯音樂出版社工作人員。阿普爾早就聽說庫爾塔格經常讓音樂家在排練中感受到極大壓力,甚至當場中斷合作。他非常緊張,為庫爾塔格夫婦唱了首歌曲。曲畢,庫爾塔格夫人瑪塔(Márta Kurtág)以匈牙利語對丈夫說了句話,庫爾塔格轉頭微笑對阿普爾說:「瑪塔說,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此後,阿普爾定期前往布達佩斯與93歲的庫爾塔格工作,也開啟一段持續至今的深厚友誼。

📌苛刻排練背後的信任與成長

《赫爾德林之歌》沒有明顯的和聲框架,除了第三首〈形象與靈〉加上長號與低音號,其他都是無伴奏獨唱。對歌者而言,音高稍一偏離,樂曲氛圍和整體結構就會崩潰瓦解。不過,庫爾塔格腦中卻有潛在的完整和聲結構,有時候會突然在鋼琴上彈出一組和弦,甚至彈奏一首舒伯特或布拉姆斯的歌曲,讓這些旋律與聲樂線條自然對應起來。



為了幫助阿普爾掌握作品的音樂語言與內在邏輯,庫爾塔格以他較熟悉的 #舒伯特 與布拉姆斯歌曲,當成進入《赫爾德林之歌》的橋樑。這讓阿普爾頓悟庫爾塔格作品背後的邏輯與詩意,因此阿普爾不只和庫爾塔格排練《赫爾德林之歌》,還包括庫爾塔格其他作品與舒伯特、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庫爾塔格的要求不只是音準與節奏,還深入到呼吸點、對歌詞語意的理解與表現情感的方式。他們曾花一整天反覆打磨一首歌曲的第一小節,甚至隔天回來準備進入下一小節時,庫爾塔格竟說:「我們從頭開始吧!」。這種反覆、嚴苛的排練方式,讓阿普爾承認腦袋快要爆炸,甚至一度想把樂譜甩到牆上。但是他從未抗議:「我不敢與他爭辯,因為他的每句詮釋建議,對我來說都是絕對有效的。」

📌瑪塔的角色

庫爾塔格夫人是促成兩人合作的關鍵人物。她比庫爾塔格小1歲,兩人相識於布達佩斯的李斯特音樂學院。不到1年後,也就是1947年2月19日,庫爾塔格在剛滿法定男子結婚年齡當天預約登記處最早的時段,與穿著簡單白裙的瑪塔登記結婚。結縭72年來,主修鋼琴的瑪塔不但是庫爾塔格同台演出四手聯彈的夥伴,更是他每部作品的第一位聆聽者與評論者。阿普爾形容「他們就像陰和陽,雖然很多觀點不同,經常爭論,卻是彼此最重要的支柱。」庫爾塔格內向多疑,常因一個小細節猶豫不決;瑪塔外向果斷,「當他話說到一半卡住時,瑪塔就會接著說下去,完全知道他想表達什麼」。有一次排練,庫爾塔格反覆修改細節,瑪塔在一旁輕聲說:「夠了,這樣已經很好。」庫爾塔格微笑點頭,繼續工作。阿普爾認為,瑪塔是庫爾塔格創作背後的力量源泉,她的直覺與音樂判斷對庫爾塔格至關重要。

第一次見面的布達佩斯音樂中心是庫爾塔格夫婦晚年居住的地方。他們原本定居法國,2015年為了訪友住進這個演出場館的狹小客房後,因為瑪塔的健康因素就再也沒有離開。夫婦倆很少出門,在這裡過著簡單的生活,平日一起合奏,或是由庫爾塔格彈琴,瑪塔演唱。瑪塔的音域是女高音,但是音色較深沉,阿普爾形容為「暗而有銀光,音樂感極好」。遺憾的是,阿普爾開始與庫爾塔格工作5個月後,瑪塔就病逝了。

📌失去與紀念

阿普爾回憶,後來在排練《赫爾德林之歌》第一首向死去摯愛致意,把一切化為淚水的〈致⋯⋯〉(https://reurl.cc/6qN50V🎼)時,沉浸在喪妻之痛的庫爾塔格會哭著叫喊瑪塔的名字。即使後來把精神寄託在作曲上,有一次彈奏到舒伯特的歌曲,他聽到淚流滿面的庫爾塔格低聲自言自語「瑪塔,妳在哪裡?」音樂成了他表達思念的出口。

多特蒙德音樂廳的音樂節最終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不了了之,但是「庫爾塔格塑造了我身為音樂家與人的樣貌,或許比任何人都更深刻。」阿普爾說。他想保存與庫爾塔格共事的珍貴經驗,以及他的音樂精神。尤其庫爾塔格很少以文字解釋作品背後的意圖,或詮釋他音樂的方法,「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保存他如何思考音樂、進行排練、如何從語言中尋找聲音的過程」,帶領愛樂者進入庫爾塔格那深不可測的音樂宇宙。

📌曲目設計邏輯

2024年錄音的時候,庫爾塔格已經高齡98歲。但是他不僅同意錄音,還親自擔任製作人,參與排練、審聽、從多達1,300段錄音中決定採用哪一段take,甚至親自演奏其中兩首歌曲的鋼琴部分。曲目以《赫爾德林之歌》為中心,搭配多首庫爾塔格近年創作或是重製的歌曲,像是《纏繞著我》(https://reurl.cc/3MOxYO🎼)、《這世界的愉悅⋯⋯》(https://reurl.cc/EQGoRa🎼)、《現在我明白了⋯⋯》(https://reurl.cc/89qjpd🎼)這三首演唱時間雖短,卻是庫爾塔格藝術歌曲中最具當代美學精神的代表,展現他以最少音符傳達最大情感的極簡語彙。

此外,專輯也收錄4首以烏爾里克‧舒斯特詩作寫成的歌曲,由艾馬爾(Pierre-Laurent Aimard)擔任鋼琴伴奏。這些作品延續庫爾塔格「少即是多」的創作理念,每首歌僅數十秒,卻傳達強烈的情緒張力。無調性的鋼琴伴奏尖銳、斷裂,進一步加深詩作的苦澀與內在緊繃感。詩中主題多聚焦孤獨、失落與內省,庫爾塔格透過簡約卻刺痛的音符,捕捉並映照這些情感的荒涼與挫折。

📌舒伯特、庫爾塔格與瑪塔的記憶

至於舒伯特《泉邊少年》(https://reurl.cc/89qj5d🎼)、《加尼米德》(https://reurl.cc/yAk7ky🎼)、《她一直在這裡》(https://reurl.cc/0WE1E6🎼),以及布拉姆斯《星期日》(https://reurl.cc/LnNANa🎼)等歌曲,正是當時庫爾塔格引導阿普爾認識《赫爾德林之歌》的橋樑。阿普爾刻意交錯排列這些歌曲,利用舒伯特的歌曲,幫助聽者對照並理解庫爾塔格音樂的張力。除此之外,它們也是庫爾塔格與瑪塔經常一起彈奏和演唱的歌曲。所以即使手臂受傷,庫爾塔格也堅持彈完《星期日》的鋼琴部分,因為「這是瑪塔喜愛的曲子,我必須彈」。阿普爾感覺這張專輯宛如悄悄地被題上一行字:「紀念瑪塔」。

📌訪談軌道中的哲思宇宙

長達18分鐘的最後一軌是一個驚喜的句點。阿普爾以德語訪問庫爾塔格(https://reurl.cc/Qa4X4o🎼),談論到個人背景、音樂啟發、作曲理念,以及討論特定作品。由於庫爾塔格不擅閒聊,總是希望以最精確的詞語表達,所以平時說話都會伴隨著長時間停頓。這段實際時間接近兩個小時的訪談裡,阿普爾引導庫爾塔格講出自己如何透過極簡語彙與聲音肌理,建立出極具哲思與情感深度的藝術宇宙。如果不懂德語,唱片解說冊裡也很貼心附上英、法文翻譯。

身為費雪狄斯考最後一位學生,阿普爾能在舒伯特歌曲中展現出穩健且富詩意的線條,也能在無伴奏的現代作品中保持聲音的張力與方向性。然而,具備這些能力的重要背後因素,是這段與庫爾塔爾相處長達5年的旅程。這張專輯不僅展現了阿普爾對庫爾塔格語言的深刻理解,也透過穿插舒伯特與布拉姆斯等熟悉作品,相互對照印証,為愛樂者開啟通往庫爾塔格音樂世界的門徑。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