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際媒體譽為「來自靈魂深處的天籟之音」——瓊英.卓瑪(Ani Choying Drolma)一位來自尼泊爾的比丘尼歌手,去年受文化部之邀來台參與「西藏文化藝術節」演出,其真摯純淨的聲音感動溫暖了許多人的內心。今年她將於8月1日週五晚間七點半在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卓越堂演出,以其原始純粹而充滿生命力的聲音,傳遞溫柔而堅定的祝福。邀請大家跟隨瓊英.卓瑪的歌聲一同進入內心寧靜的所在。
穿越山谷、語言與人心 瓊英.卓瑪,一位將生命歷練化為音樂力量的女性,她的歌聲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像是通往覺察與修復的途徑。自幼成長於尼泊爾的傳統家庭,面對家庭暴力與困頓,她選擇出家為尼,進入藏傳佛教僧團展開修行。在寺院中,她學習誦經與唱誦,也在沉靜而專注的日常中,慢慢找回自己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最初在寺中被聽見,隨著來訪信眾與音樂人的分享,逐漸獲得國際樂壇的注目。
她的音樂不從眾,卻走進世界各地無數人的心中。她的聲音曾登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英國皇家音樂廳的舞台,並與彼得・蓋布瑞爾(Peter Gabriel)等國際音樂家合作;她的聲音也時常在歐洲古老修道院與喜馬拉雅山間悠然迴響。透過簡約旋律與深沉吟唱,傳遞出慰藉、祝福與希望。
「我不是藝術家,只是一個把愛化為聲音的人」 瓊英.卓瑪曾這麼形容自己:「我不是藝術家,只是一個把愛化為聲音的人。」她曾陷於童年的傷痛與怨恨裡,但在修持的過程中,逐漸釋懷內心的糾結,學會看見愛,並以感恩之心重新看待生命中的一切。她常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一盞燭光。這份體悟,讓她卸下過往重擔,重拾內在的穩定與平衡,也讓她用歌聲承載信念,將愛化為具體的行動。
用音樂實踐愛與關懷,以行動回應世界 對瓊英.卓瑪而言,音樂不僅是表達,更是一種與內在對話的方式,也是一條實踐慈心的道路。多年來,她持續將演出所得投入教育與醫療領域,創辦尼泊爾比丘尼福利基金會,設立阿雅塔拉學校(Arya Tara School),讓更多年輕比丘尼得以跨出傳統框架,獲得知識與尊嚴;她也設立腎臟醫療機構,為經濟弱勢者提供免費治療,讓她所堅持的信念,不止於詠唱,也持續回應現實中的需求。
《天籟瓊英》梵音詠唱祈福音樂會,像是一種祈願,在這紛亂擾嚷的世界裡,陪伴人們安靜下來與自己對話,也為所愛之人祝福。在這場演出中,觀眾不只是聆聽者,更像是被引領進入一段緩慢而深沉的旅程,在其中停留、沉澱,感受音樂帶來的平靜與安定。邀請觀眾一同走進音樂廳,與瓊英.卓瑪共振那份柔軟而堅韌的願力。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