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在德國男中音 #阿普爾(Benjamin Appl)學習音樂的歷程中,有兩位導師對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中一位就是德國傳奇聲樂家費雪狄斯考。二○二五年適逢費雪狄斯考百歲冥誕,阿普爾推出專輯《#向費雪狄斯考致敬》,以此專輯紀念這位改變自己音樂人生的恩師。
阿普爾來自巴伐利亞雷根斯堡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兄弟三人從小就經常在母親的吉他伴奏下合唱,十歲加入著名的雷根斯堡大教堂合唱團。不過,阿普爾一開始只把歌唱當成業餘的愛好。雖然在慕尼黑跟隨專業教授學習聲樂,但是他在學校主修工商管理,直到二○一○年,已經「高齡」二十八歲的阿普爾才決定進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接受專業聲樂訓練。讓他下定決心改換跑道的原因,是前一年在奧地利舒伯特音樂節參加的費雪狄斯考大師班。
十二歲聽過費雪狄斯考的《冬之旅》錄音以後,阿普爾從此把這位前輩視為聲音詮釋的典範與靈感泉源,尤其是德語藝術歌曲的領域。他大量收集而且研究費雪狄斯考的錄音。當阿普爾有機會在公開的大師班接受費雪狄斯考指導時,他懷著敬仰與不安的心情,列出三十首舒伯特藝術歌曲清單。結果費雪狄斯考卻選了四首不在曲單上的歌曲。在滿場的觀眾面前,倍感壓力的阿普爾不只是站姿不穩,音色也顫抖不已。但是費雪狄斯考「馬上讓我放鬆下來,用一種親切又認真的態度引導我。」阿普爾回憶。
大師班結束後,費雪狄斯考主動聯繫阿普爾,給他私人聯繫方法並邀請他到家裡學習。「我到現在還是覺得像做夢一樣,這是我人生和事業中最美妙的時刻。」阿普爾說。從二○○九年到費雪狄斯考在二○一二年去世前,阿普爾定期接受費雪狄斯考指導,曲目以德語藝術歌曲,尤其是舒伯特的作品為主。費雪狄斯考不只指導阿普爾演唱,還談論舞台表演、如何理解歌詞,甚至怎麼和觀眾互動。「他教會我的不僅是聲樂或詮釋,還有身為音樂家的責任,以及對音樂的嚴謹準備。」
二○一二年五月,阿普爾到費雪狄斯考位在慕尼黑附近塔恩貝格湖畔的家中,一起討論舒伯特表達愛情與英雄主義,但最終轉向內省哀傷的《致豎琴》。當時費雪狄斯考的情緒相當低落,時而落淚或短暫入睡,「他反覆問及人生意義與價值,我強烈感覺這很可能就是我們最後的會面。」阿普爾說。幾週後的五月十八日,費雪狄斯考在睡夢中過世,享年八十六歲。
強烈建議喜愛費雪狄斯考的愛樂者一定要聽聽這張專輯,仔細閱讀解說冊裡的文章,或是購買附有圖文書的套裝版本。這不是一張單純收錄費雪狄斯考拿手作品的致敬專輯,而是透過音樂和文字來完整呈現費雪狄斯考的藝術與生平。阿普爾主動聯繫費雪狄斯考的遺孀瓦拉第(Júlia Várady)和家族成員,請求協助整理其私人檔案與歷史資料。
他走進費雪狄斯考位於巴伐利亞的住處,翻閱塵封多年的筆記、信件與曲譜草稿。「每翻開一頁筆記,彷彿就聽見他的聲音從紙上浮現。」在與家屬長談與共識下,這些材料不僅豐富了專輯曲目,也為圖文書提供珍貴的第一手素材。他在書中撰寫旁註與評論,從師徒情感、音樂選擇到語言風格,處處可見他對費雪狄斯考人格與藝術的細膩理解。
選曲依照費雪狄斯考一生的經歷鋪展,以童年時期熟悉的德國藝術歌曲──舒伯特《致音樂》開場並且當成整張專輯的中心主旨,接下來是阿普爾在費雪狄斯考家中發現,幾首從未公開演出的家族作品,像是父親阿伯特‧費雪作品《塞森海姆:野玫瑰》(https://reurl.cc/6qDy3r),以及曾經是合唱指揮與DG製作人的哥哥克勞斯‧費雪狄斯考的鋼琴獨奏曲《夜曲》(https://reurl.cc/DOZvk6),還有〈憂鬱〉(https://reurl.cc/4N3ye3)與〈誕生於苦與樂之中〉(https://reurl.cc/OmkX3v)兩首歌曲,象徵家庭對於費雪狄斯考音樂啟蒙的影響。
費雪狄斯考在戰俘營演唱過的艾斯勒《返鄉》(https://reurl.cc/MzkZ5L)與屈涅克輕歌劇中的詠嘆調《我只是一個貧窮的流浪漢》(https://reurl.cc/z5WbRa)表現艱難環境中的藝術堅持。布瑞頓《戰爭安魂曲》中的〈號角之歌〉(https://reurl.cc/axN5m3)與巴伯的三首歌曲(https://reurl.cc/Y3jWal)則代表費雪狄斯考在國際樂壇上的影響力。每一首歌曲的背後都有費雪狄斯考的藝術生命軌跡,而德布西《美麗的夜晚》歌詞是費雪狄斯考親自從法語翻譯為德語。
圖文書內容包括阿普爾親自撰文的個人回憶,收錄費雪狄斯考的照片、日記、信件、手稿與繪畫。阿普爾筆下的大師並非如外界所見的從容自信,而是敏感、帶點憂鬱,執著且富有探索精神。他向愛樂者透露費雪狄斯考在公眾形象背後的人性脆弱面,像是對因產後併發症去世的第一任妻子的思念、對家庭的內疚,以及晚年的抑鬱與自我反思。
專輯的錄音非常乾淨,沒有過多人工修飾。阿普爾的演唱頗有費雪狄斯考的細膩之風,但是他並不是模仿,而是以沉穩的節奏、細緻的語言處理與冷靜節制的表達方式展現個人特色,力求在語意與聲音之間維持精準的平衡。阿普爾不只透過這張專輯向恩師致上最深的敬意,也展現他作為當代藝術歌曲詮釋者的定位與思考,使這張專輯成為一段延續傳統、思索未來的音樂對話。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