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147

30

Jun
2025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去年9月得知王健重新錄製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後,我雖然充滿期待,但是剛拿到唱片的時候,卻遲疑是否要寫點什麼?因為我不確定這次的詮釋會帶來多少新的感受。然而,當我聽到第一號組曲第一樂章〈前奏曲〉前幾分鐘,立刻將這張專輯列入我的推薦清單。那仍然是王健,但與20年前的他已經截然不同。



對於專業大提琴家來說,巴赫這一組完成於300多年前的作品無疑是一座必須挑戰的高峰。7、8歲的時候,王健在父親王樹棠的指導下第一次接觸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但是他並沒有特別喜愛這套作品,只覺得像是「好吃的冰淇淋」一樣悅耳,但是「太複雜,也沒有其他作品那麼有旋律性」。

10歲以後,王健經常得為外賓演出,甚至出國表演。一次在荷蘭演出巴赫無伴奏組曲某個樂章的時候,因為突然忘譜而中斷。王健當場落淚,但是一位觀眾對他說「這是最難背的作品,不要羞愧。你創造了美麗的音樂」,這句話成為轉折點。巴赫成了王健心靈的避風港,當他對音樂失去感覺就會回到巴赫作品來洗滌一切。

王健曾經形容這套作品是「通往另一個精神世界的門窗」,「像一面鏡子,映照演奏者的審美,也毫不留情地暴露侷限。」對他而言,這些組曲不僅是音樂,更是「靈魂的棲所」,尤其在獨處或疲憊時,演奏巴赫能讓他「突然往內看,真正看到自己的靈魂」。因此成年之後,他追求的是如何把每一段舞曲演奏得如歌唱般流暢動人,並且從所有角度精緻雕琢樂曲細節,就像是雕塑家仔細打磨大理石一樣。這也就是他在2005年發行的首版錄音帶給我的感受:如同音樂聖殿般完美崇高,然而卻帶有些微的距離感。



錄音出版後,王健數度在獨奏會上安排演出這套作品。隨著年歲增長,他開始意識到這套作品並不是紀念碑,而是關於人與自己的對話,關於如何在孤獨中傾聽內心的聲音。當DG決定在中國成立分公司時,重新灌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成了王健的選項,這也是DG在2025年5月正式宣布成立「德意志留聲機中國」分公司以後的第一張發行。錄音地點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營運的上音歌劇院排演廳,由和DG合作多年的愛彌兒‧伯林納錄音室錄音師與總經理麥拉德(Rainer Maillard)錄音並且負責後製。王健表示,人的體力從5、60歲開始下降,而大提琴是非常耗費力氣的樂器,已經57歲的他不可能再錄一次,因此這會是最後一版錄音。

如果要我形容,我會說,第一版錄音是精美的工筆畫,第二版則是一幅幅水墨畫。王健不再追求全方面完美精緻,不願意再三琢磨,「整容過頭」而失去現場的活力。在「音樂連貫性與現場感」的前提下放棄完美,王健容許「不好聽」的聲音出現。然而也因此他的樂句更自由,節奏更具彈性,呼吸起伏更自然。從音樂整體來看,這些許的不完美,恰恰讓巴赫的音樂更顯親切而富有人性,彷彿從神壇走入人間,走入心裡,更容易引發共鳴。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一場終生的修行。從王健20年前的精雕細琢,到今日更為自然流動、不畏缺陷的詮釋,我們得以窺見一位演奏家如何在時間中調整標準,重新思考什麼是音樂的本質。這不只是關於技巧、風格或錄音條件的差異,更是一種觀念的蛻變——從「完成作品」轉為「對話作品」,從「精準呈現」轉為「真誠流露」。

對聆聽者而言,這張專輯不一定需要一次聽完,也不必急於比較哪一個版本更好。重要的是,當我們再次聆聽那些熟悉的舞曲與前奏曲,是否也能像王健所說,「看見自己內心的某個角落」,並因此對音樂、對自我,有一點點新的理解。這或許才是這套組曲在300年後,仍能不斷被演奏、被喜愛的原因。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