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聞

【AQ帶你看】科技人林儒麟用音樂劇書寫台灣歷史《熱蘭遮:刺桐花開時》留下跨越時空感動

26

Jun
2025


原創中文音樂劇《熱蘭遮:刺桐花開時》在北藝中心藍盒子盛大演出,圖片由安可文創提供。


想穿越400年,聽福爾摩沙的動人故事嗎?原創中文音樂劇《熱蘭遮:刺桐花開時》從上週(20日)開始至29日,在北藝中心藍盒子盛大演出,取材自1661年熱蘭遮戰役,講述西拉雅族、荷蘭人與漢人三族在動盪時代的命運交織。藝術總監暨作曲林儒麟傾注多年心血,打造描繪愛與犧牲的史詩之作,展現台灣多元共存的歷史溫度與土地的深情對話。

來自科技領域的音樂劇創作者林儒麟,擁有台大電機系與美國密西根大學航太碩士學歷,並於科技業深耕二十餘年。談起從科技跨界到音樂劇的心路歷程,林儒麟表示,科技與藝術從來不是對立的,它們都是在尋找「理解世界」的方式。過去在科技領域,學會邏輯與結構;而在歷史與劇場裡,學會情感與同理。

身為外交官之子,林儒麟從小隨父親在各國生活,見證父親以文化外交搭建世界與台灣的橋樑。這段經歷在他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屬於台灣的故事,能否透過音樂劇被世界看見?」2014年,他推出全台首部全英文原創音樂劇《重返熱蘭遮》,獲得鼓舞與迴響。疫情期間,他未曾停下腳步,持續鑽研史料、與國內外創作者交流,只為讓《熱蘭遮:刺桐花開時》成為一首跨越時空、喚起共鳴的大地之歌。

林儒麟強調,這部作品是送給台灣的禮物,也是對世界的一句話。他指出,父親築起通往世界的橋,他用音樂與故事延續它,讓更多人透過歌聲看見台灣、感受台灣。這份從科技到藝術的執著,化為舞台上每一首動人旋律,讓觀眾在歷史的洪流中聽見人性的共鳴。

林儒麟表示,這部作品不僅重現戰爭,更希望透過音樂劇綜合藝術形式,透過角色的多重敘事,讓觀眾不只站在歷史的上帝視角看一場勝敗,而是進入每一個人的心中,看他們如何面對選擇、信仰與犧牲。

談到作曲理念,林儒麟將音樂視為敘事的靈魂。他深入研究西拉雅古調、明鄭時期漢人音樂與歐洲宗教音樂,融合現代音樂劇語彙,打造獨特的聲音風景。部落的祈禱以吟唱搭配電子聲響,營造時空疊合感;荷蘭角色的段落融入歐洲宗教音樂調性,透過節奏變化展現內心信仰;漢人音樂則帶有時代的滄桑感。這些元素交織,讓觀眾在音樂中感受文化的共鳴與拉扯。

《熱蘭遮:刺桐花開時》由周定緯、那祈領銜主演,全劇9位演員挑戰超過36個角色,林儒麟誠摯邀請觀眾,不只來看一段歷史,而是一起傾聽四百年前這片土地上的掙扎與選擇。用歌聲與舞台拼湊那些被遺忘的記憶,也唱出當代依然面對的身份與文化提問,林儒麟期待大家走進劇場,感受與思索,然後帶著感動離開。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