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9

22

Aug
2022

上星期講到蓋希文的遊戲之作《米沙,雅沙,托沙,薩沙》(Mischa, Jascha, Toscha, Sascha),這星期來談另一首同樣有趣的歌曲:《拉赫曼尼諾夫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信》(Letter to K. S. Stanislavsky, TN ii/56),一九0八年的作品,詞曲都是拉赫曼尼諾夫。

信上寫什麼呢?大意是「親愛的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以最誠摯的心向您表示祝賀。這十年來,您一直往前走,在這條路上找到『青鳥』是您最大的勝利」。

接著拉赫曼尼諾夫寫道,很遺憾自己不在莫斯科,不能和大家一起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掌聲加尖叫聲」,瘋狂吶喊bravo,為找到「青鳥」祝賀「很多很多很多年」(因為很重要,所以拉赫曼尼諾夫寫了三次)。最後,他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代向劇團致意,「你的拉赫曼尼諾夫,一九0八年十月十四日在德勒斯登,附註,妻子與我同賀。」沒錯,署名、日期到附註,全部用唱的。

為實現自己的戲劇理念與體系,導演、演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劇作家涅米羅維奇─丹欽科(Vladimir  Nemirovich-Danchenko)在一八九八年成立莫斯科藝術劇院,也就是信中指的「青鳥」。當劇院慶祝成立十週年的時候,拉赫曼尼諾夫正帶著妻女避居德勒斯登,因此請雙方共同好友,男低音夏里亞平(Fyodor Shalyapin)充當快遞,帶著樂譜前往 #莫斯科「唱」出他的祝賀,也就是這首歌曲的由來。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傳《我的藝術生活》裡,寫到劇團於一九00年春天到克里米亞拜訪養病的作家 #契訶夫 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到當時克里米亞還有很多演員與音樂家,特別點出「其中年輕的拉赫曼尼諾夫是很突出的」。拉赫曼尼諾夫當時二十七歲,因為憂鬱症正在接受達爾醫生(Nikolay Dahl)的催眠治療,想來也是到克里米亞休養。

以當時莫斯科的藝術環境加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時也涉獵喜歌劇,兩人有交情並不讓人驚訝。但是讓我驚訝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會以拉赫曼尼諾夫的指揮為例,向學生解釋舞台上的手勢如何不要「大手一揮就出戲」。

每看一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文字描述,就會為了拉赫曼尼諾夫沒有留下指揮影片感到惋惜不已。到底什麼樣的手勢與音樂,會讓這位戲劇體系巨擘讚為「手拿魔棒的天才」?

《拉赫曼尼諾夫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信》有一些錄音,當中最容易找到的是俄國男中音列伊菲爾庫斯(Sergey Leiferkus),以及瑞典女高音修德絲特良姆(Elisabeth Söderström)的版本。或許「拉赫曼尼諾夫」與「夏里亞平」這兩個名字帶來先入為主「男性」的印象,我一直無法接受修德絲特良姆的版本,而列伊菲爾庫斯的版本是大眾都可以接受的演出。

可是後來聽到俄羅斯男中音古里亞耶夫(Yuri Gulyayev)這段獨唱會實況後,立刻被他那如說話般的輕鬆語氣吸引。這才對啊,這歌曲是用來向摯友開心祝賀,而不是要人正襟危坐演唱藝術歌曲呀!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