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文/NoblerSubtlety793
【一、鍵入記憶的唱盤時代:我與DJ文化的初遇】
從地下派對走向未來夜店:AI DJ 混音文化的進化式變奏
36 年前,還是青少年的我,未成年時就跟著同學們第一次踏進舞廳,親耳聽見 DJ 用黑膠唱片播放 New Order 的單曲〈Bizarre Love Triangle (Shep Pettibone 12" Remix)〉。那一刻,還沒入場的我隔著大門就能聽到厚重的鼓點和電子音色如浪潮般席捲全場,那場景深深震撼了我。DJ 操控著唱盤與混音台,音樂在他的指尖流動,氣氛不斷堆疊、引爆。對那時的我來說,這不僅是音樂,更像是一場魔術般的現場奇蹟。
隨著對各類音樂的熱愛,我不只留在舞池裡聆聽,更因緣際會走進了台灣台北當時僅有的兩家英美版舞曲進口唱片公司之一,親自參與 DJ 產業鏈的第一線。除了選曲、進口與銷售之外,我還負責夜店每天演出的現場管理,協助樂手們控台,掌握混音台上的每一次推桿與切換。白天的唱片公司進口業務,我也開始協助撰寫唱片側標,進一步參與音樂文化的傳遞。當時的我,已不只是見證者,更是操盤者與推廣者。
在唱片公司上班的日子裡接觸到的第一部電腦,仍是 DOS 時代的舊機型,和高中電腦課接觸到的並無太大差異。每天早上,我總是在辦公室裡 key in 黑膠唱片條碼資料,為的是讓商品能進入倉儲系統,等著賣場刷條碼。那種全神貫注地處理唱片資訊的節奏,彷彿也替我日後的 AI 創作之路埋下伏筆。
當時門市的黑膠唱片櫃總是聚滿來自全台的 DJ 們。他們穿梭在爵士、放克、嘻哈與各類電子音樂的封面中,蹲在地上翻唱片的身影像在尋寶。那個時代的 DJ 用雙手混音、用耳朵對拍,是需要大量訓練的職人,也是音樂文化的守門人。
90年代這段期間,除了幫所有的進口流行音樂舞曲單曲CD合輯寫唱片側標之外.我也受邀在當時的《Tower》雜誌撰寫 DJ 文化專欄,試圖將我對舞池裡的感動與產業裡的觀察,化成文字分享給更多讀者。從舞池的激情,到唱片文字的沉澱,再到雜誌的文化傳播,我的角色逐漸從參與者,變成了記錄者。
在這樣雙重身份的環境中,我有幸經由夜店駐場樂手業界前輩的介紹,進一步走入唱片製作市場,開始為藝人撰寫歌曲與歌詞。同時,我也積極投入數位音樂製作與混音工作,使用過各種混音軟體,從錄音室到舞台現場,深入掌握音樂製作的全流程。從舞曲現場的即時感受,轉化為錄音室裡的一字一句,這段歷程讓我深刻理解音樂如何從舞池延伸到錄音作品,這些創作出來的音樂文字與商業歌曲作品產製經驗穿越時間,留存在我的記憶中,也存在KTV的歌庫裡。
約莫 15 年前,隨著社群媒體興起,我在臉書上認識了如今廣藝基金會的執行長楊忠衡大哥。當時他是《音樂時代》舞台劇的製作人,正為作品徵求台語歌詞,而我則透過網路向他介紹了自己的台語創作。也正是這段緣分,我有幸參與了他製作的一系列舞台劇作品,將音樂創作經驗延伸到劇場舞台,探索更多元的音樂表現形式。
時間走到 2023 年,我與楊大哥再度重逢聚餐,這一次,我們談的已經不只是音樂,而是最新崛起的生成式 AI 風潮。正是這場交流,啟發了我開始撰寫這一系列專欄文章,試圖以親歷者的角度,記錄下人機共演、音樂與科技交匯的全新篇章。
更重要的是,我一路與夜店文化一同成長,與各種不同風格的樂手們合作共事,在現場演出的火花中,親身感受音樂如何跨越技術界限,串聯起舞池裡每一位聽眾的心跳。
我一路見證了 DJ 文化與技術設備的多次進化:從黑膠時代,到 CDJ 光碟機,再到數位 DJ 軟體的普及,如今更邁入 AI 輔助與人機共演的新時代。每一次技術的變革,不只是硬體的升級,更深刻影響了 DJ 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方式,也重塑了舞池裡的能量流動。
那些年,DJ 文化還在地下室開枝散葉,混音技巧靠耳朵記、靠手感練,沒有所謂的「軟體輔助」,一切都是 analog。
從當年的「手工輸入」與「手轉唱盤」,到今日的 AI Auto Mix 系統與虛擬 DJ 形象生成,短短幾十年,音樂與演出方式已徹底改變。本文將從我的 DJ 實務經驗出發,整理目前 AI 與 DJ 混音演出的結合趨勢與軟體現況,並帶你預見未來「夜店 × AI」的奇幻場景。
🎯最早的AI DJ 自動混音軟體技術的演變 大致如下 :
混音軟體的前世今生:從Nero SoundTrax到AutoMix的進化 還記得最早讓我驚訝的是 Nero燒錄軟體。這款原本主打光碟燒錄的老軟體(約於 2003 年推出)中的「Nero SoundTrax」模組,這項功能主要出現在 Nero 6 Ultra Edition。 Nero SoundTrax 提供了多軌音訊編輯、混音、淡入淡出效果,甚至支援將黑膠唱片或卡帶轉錄成數位格式。
雖然它不像專業 DJ 軟體那麼強大,但對於當時的家庭用戶來說,已經是一個相當實用的入門工具。後來的版本中,Nero 將更多焦點放在影音轉檔與光碟燒錄上,混音功能逐漸被淡化。
這些功能大多以「簡易自動混音」為主,可以將多首MP3依照BPM自動對拍、交叉淡入淡出,甚至加入一些簡單的音效,讓非專業DJ也能快速上手。
雖然與真正的turntablism世界仍有距離,但卻為後來一整個「軟體DJ」世代打開了入門的門檻。
2000 年以後,隨著 MP3 格式普及與家庭電腦效能提升,出現了一大批支援「自動混音」的 DJ 軟體。
這些軟體不但能讀取 MP3,也開始加入 BPM 自動偵測、節奏同步(Beatmatching)、自動淡入淡出等功能,讓一般使用者也能輕鬆模擬 DJ 混音體驗。
🎯以下是幾個具代表性的早期自動混音軟體:
1. VirtualDJ(原名 AtomixMP3,2000 年推出)
特色:全球最普及的 DJ 軟體之一,早期版本主打「自動混音」、BPM 自動偵測、雙軌播放。
版本演進:AtomixMP3 後來演進為 VirtualDJ,逐步加入實體控盤支援、視訊混音與直播功能。
適合對象:從初學者到專業 DJ 均有版本可用。
2. Traktor DJ Studio(Native Instruments,2001 年左右)
特色:雖然是給進階用戶設計,但 Traktor 在早期版本即支援自動對拍(Sync)與自動 cue point 功能。
專業導向:自動化功能設計較為細緻,適合熟悉 DJ 技術的使用者。
3. MixMeister(2000 年代初)
特色:主打自動化 DJ 排程與混音軌道時間線編輯,適合製作「無縫播放」的派對音樂或廣播用混音。
革命性:支援自動設置轉場、設定節拍風格與強弱拍調整。 用途:廣受健身房、舞蹈教室與電台歡迎。
4. Nero SoundTrax(前面提到的) 特色:並非專業 DJ 軟體,但具備簡易混音、自動轉場效果與編輯功能,適合家庭用戶嘗試。
5. djay 系列(Algoriddim,2006 年起) 特色:iTunes 整合 + 自動混音,後來支援 AI 自動混音(如 djay Pro AI),進化速度快。 平台廣泛:macOS、iOS、Windows 均有版本。
與此同時,在 Windows 與 Mac 陣營裡,出現了像 VirtualDJ、AtomixMP3、Traktor、MixMeister、djay 等為人熟知的 DJ 軟體。
其中 MixMeister 最早主打的就是自動化編排,它強調「編曲思維」的混音邏輯,不是傳統打碟,而是像 DAW 編曲一樣拉進時間軸排列——這對於沒有現場打碟訓練背景的創作者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混音學習模式。
而 Algoriddim 推出的 djay 則是 Mac 陣營的典範之一,它早期便擅用 Apple 的 Core Audio 技術與直觀介面,在 iPad 與 iPhone 上推廣得非常成功。
到了後期的 djay Pro AI 版本,更進一步整合 AI 模型來實現「即時人聲去除」、「鼓組分離」等功能。
這正是我們今天談到 AI DJ 的開端——AI 不只是工具,而開始扮演創作的一部份。
除了 DJ 專業領域,像 Windows Media Player、Winamp、iTunes 等播放軟體,在2000年代初期也曾推出過初階的「交叉混音」與自動淡出功能。雖然談不上真正的DJ演出,但對一般使用者而言,也讓「無縫音樂播放」這件事開始變得可能。
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可以發現,一切所謂的 AI DJ,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的「自動混音」功能就已悄然萌芽。只是當年它還被限制於 BPM 對齊、音量滑順這種層級;而今天的 AI,已經能夠進一步分析旋律、和聲、情緒,甚至理解整體段落與舞池動態,預測哪一首歌接哪一首更有效——這不只是「混」,更是一種策略性的「策展」。
這些軟體讓非專業者也能輕鬆嘗試音樂創作與混音。其中如 Algoriddim 的 djay Pro AI、Denon Engine DJ、DJ.Studio、Endlesss、Splash、RaveDJ 等軟體,更結合 AI 自動混音、節奏與結構辨識、虛擬人聲重組與即時 remix 等功能,開創了真正屬於「AI DJ」世代的混音體驗。
🎯在DJ硬體方面除了幾大專攻DJ專用黑膠類比數位CD唱機的商業開發演化競賽歷史 我簡單說明
發展概況大致如下:
在1980到2000年間,DJ的硬體世界以唱盤(Turntable)與混音器(Mixer)為中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Technics推出的SL-1200MK2,成為全球DJ文化的標準裝備。
DJ靠手工調節轉速、耳朵對拍(Beatmatching)、手動切歌、刮盤(Scratching)完成每一場演出。
進入1990年代末期,Pioneer發表了CDJ-500,首次讓DJ可以用CD取代黑膠,開啟了數位化時代的序幕。
🎯關於黑膠唱盤跟cd唱盤演變可以參考文末所附【1980-2025】DJ唱盤 × CD Player × All-in-One 歷代經典機種總覽(簡易表)
接著我們來看看2000年到2025 AI DJ世代的軟體演變介紹。
到了2000年代,VirtualDJ、Traktor等電腦DJ軟體崛起,自動節奏同步(Sync)、交叉淡入淡出(Crossfade)等功能開始普及,降低了進入門檻。
到了2020年代,隨著AI技術融入DJ系統,像是:
• Algoriddim djay Pro AI
• Denon Engine DJ
• rekordbox Live Mashup
• DJ.Studio
這些新一代軟體和硬體,已經能做到:
✅ 即時人聲分離(Vocal Separation)
✅ 節奏與旋律自動分析
✅ Loop、Sample 自動擷取與重組
✅ AI智慧推薦下一首適合播放的曲目
✅ 根據現場氣氛調整混音強度與節奏
讓DJ從傳統「雙手打碟」,進化成「人機協作的音樂策展人」,大幅拓展創作自由度與即興表現力。
如今2025年的最新頂規DJ平台,像是:
• Denon Prime 4+
• https://www.denondj.com/prime-4-plus.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 Pioneer DJ OPUS-QUAD https://www.pioneerdj.com/en/product/all-in-one-system/opus-quad/black/overview/
Algoriddim djay Pro AI 最新版
https://www.algoriddim.com/?utm_source=chatgpt.com
都內建了Neural Mix™、Stems 分離、Hybrid Live Set控制等功能,在螢幕上的歌曲分析上也把和弦列出來 未來將會是自動或由DJ們發揮創意用和弦接和弦的地步 這個樂手級的處理歌曲概念 是我們以前根本想不到也做不到的層次 .特別是混合爵士流行類舞曲複雜結構的類型歌曲來講,不會像以前用感覺亂接 這點對專精不同音樂類型的DJ群很重要。
DJ可以單手完成過去要花一整隊人馬處理的複雜編輯與混音效果,徹底改變了夜店與演出現場的生態。
Dj用硬體對於樂理和絃的分析自動混音技術的演化
▶ Pioneer DJ CDJ系列(自2009年CDJ-2000起) 引入大型彩色螢幕顯示波形、BPM與Cue點,但初期無和弦分析功能。
直至CDJ-2000NXS2(2016年)與Rekordbox 4.0搭配,開始支援Key偵測(Camelot Wheel格式)。
▶ Denon DJ SC5000 Prime(2017年) 內建Engine Prime軟體,螢幕上能顯示Key資訊與進階波形,但和弦走向分析仍需配套軟體支援。
▶ Pioneer DJ CDJ-3000(2020年) 搭配Rekordbox 6.0,支援Key Shift功能與雲端簡單和弦結構生成,但硬體端仍未能直接完整顯示和弦進程或自動執行和弦銜接。
▶ Pioneer DJ OPUS-QUAD(2023年)& Denon Prime 4+ 兩者搭配rekordbox與Engine DJ系統,能提供更進一步的音樂分析,包括Key顯示與和聲相容建議,協助DJ選擇順暢銜接曲目,但和弦走向與自動和弦銜接仍以軟體端為主導,非硬體單獨完成。
然而,這些硬體背後的「和弦智慧」,並非一夜誕生。若追溯即時和弦分析的技術根源,會發現它最初是流行音樂製作領域的產物——早在2007年,Song Surgeon 等軟體便已將自動和弦偵測應用於作曲教學,而這項技術經過十餘年演化,最終被DJ軟體吸收,成為現場演出的神隊友。
這些提供和弦分析的軟體介紹如下:
▶ 1. Song Surgeon(2007年起)
Song Surgeon 是最早將「自動和弦偵測、顯示和弦走向、Key/BPM分析」整合於同一軟體介面的應用之一。它可自動分析歌曲的和弦、調性與節奏,並直接在主畫面上圖形化顯示,方便使用者進行編輯與學習。不過,Song Surgeon 主要定位於音樂分析與教學用途,並非專為DJ混音設計,也未直接支援自動和弦過門式的混音應用。
▶ 2. HoRNet SongKey MK4(2020年代)
HoRNet SongKey MK4 延續了音樂製作領域對和弦分析技術的推進,提供即時和弦、調性、節奏偵測功能,並以圖形化介面動態顯示和弦走向。它支援即時音訊輸入,適合應用於現場表演或DJ Set中,並能將偵測結果輸出為MIDI信號,進一步協助自動化和弦銜接。
我在整理資料回顧過去的狀態下 才了解這類軟體發展脈絡,即時和弦分析與自動和弦過門技術最初是在商業流行音樂軟體製作領域成熟,然後逐漸被DJ混音軟體領域借鑑與吸收而研發出來的。
▶ 3. PreSonus Studio One 4(2018年推出)
PreSonus Studio One 4 引入了「Chord Track」功能,能自動偵測音訊或MIDI軌的和弦結構,並提供和弦轉調與替代選項,為音樂製作人提供靈活的和弦編輯與過門銜接工具。雖以製作為主,但也開啟了和弦自動過門應用於混音流程的可能性。
▶ 4. Algoriddim djay Pro AI(2020年推出)
djay Pro AI 是第一款將即時音訊分離(Neural Mix)與和弦結構分析應用於DJ演出的軟體。它可在Mac、iPad、iPhone等裝置上即時分析歌曲的和聲架構,並在介面中標示出和弦進行(如 C-Am-F-G),同時搭配 Automix AI 功能,根據BPM、Key與和弦結構自動選擇下一首銜接曲目,實現真正的和聲過渡控制,讓DJ在現場可以快速依據和弦結構進行自然銜接。
相關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jMte4UECo
本影片由TimmyG介紹Algoriddim DJay Pro AI的基本功能,強調其作為DJ Pro 2的升級版,適用於Mac、iPad及iOS裝置,並提到Neural Mix AI需要訂閱才能完整使用。影片中也涵蓋了軟體的音效及視覺效果選項,並展示了自動混音及其他功能的操作方式。
▶ 5. DJ.Studio(2023年起)
DJ.Studio 則以更進一步的AI驅動技術,深化了和弦分析與混音自動化功能。
它能即時分析曲目的和弦結構與節奏,並透過「AI Flex」系統,自動調整曲目順序,確保在派對或混音專案中達成自然流暢的和聲銜接效果,特別適合於風格多變、結構複雜的混音需求。
DJ.Studio(2023起):針對線上 DJ 做的 AI 排歌與推薦系統,支援自動安排播放順序與和諧度分析,強調 AI 音樂節奏邏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UQZ6fkT2_w
DJ Studio 3.0 引入了自動化節拍網格和 AI Flex 功能,讓 DJ 更輕鬆地管理不同音樂的節奏變化。透過 XY 效果板和本地自動化功能,使用者可以創造獨特的聲音效果並保存為預設,提升混音的創意空間。新版本還整合了 Loopcloud VST,提供豐富的音效樣本供創作使用,讓 DJ 在創作 Mashup 時更加得心應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kDSpkkaar8
Suno AI / Udio AI(2023~):雖非傳統 DJ 軟體,但這些新世代 AI 音樂生成器,已能直接依照文字提示生成有節奏邏輯的音樂作品。它們具備自動配器、自動和聲與結構感,等於把「Auto Mix」概念內建於創作之中。DJ們可以用它來做快速的LOOP以供後續混音使用 而且是予取予求 唯一的限制是創意的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_Pl78sCzs
AI for DJs: 4 New Innovative ChatGPT Music Tools!
文字指令混音:AI DJ 的下一步
2025年,AI DJ 技術正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不僅是自動 BPM 對齊、即時人聲分離,更出現了透過文字指令(MCP, Music Control Protocol)直接控制混音與編曲的新玩法。
目前,許多使用者結合了 Ableton Live(全球頂尖數位音樂工作站 DAW)與生成式 AI(如 GPT-4o、ChatGPT 音樂版 API),可以簡單輸入文字指令,例如:
• Load ambient drum loop at 120 BPM
• Quantize vocal track automatically
• Create transition FX with 50% reverb
• Crossfade track 1 and track 2 after 8 bars
系統就會自動完成對應的音樂編排與混音操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SImhfS15k
這種方式,已經不只是預設套用效果,而是讓 DJ 或音樂人以「策展人」的角色,用文字即時調度節奏、聲音與過門編排,讓現場演出擁有比以往更快、更自由、更具創意的即興表現能力。這項技術目前也才剛剛起步 以後會變得更強大也更智慧。
🎯這邊解釋一下幾個專有名詞
🔴什麼是「Ableton Live」?
正式名稱應該是指 Ableton Live,一個超知名的數位音樂工作站(DAW),尤其是 DJ 和現場演出音樂製作人常用的。
Ableton Live 支援即時混音、loop、音軌編排、MIDI 控制,而且可以搭配 Max for Live 擴充模組進行自動化。
🔴什麼是「MCP 指令」?
這種 指令式控制 DAW 的做法,最近因為 GPT + Ableton Remote API、Max for Live 整合, 是真實的應用方法。
Ableton + ChatGPT 整合模組:可以用類似文字指令叫 AI 協助選 sample、編排 loop、加效果器。
Albert AI / Autonomous DJ Agent(開源專案)也在做這類「文字驅動即時混音」。
Suno AI、Waveformer 這類新平台也開始讓人用文字 prompt 控制節奏、氣氛、音色。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MCP其實還有另一個意思——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Anthropic的 MCP 與全球 AI Agent 通訊標準化競賽
這是一個Anthropic正在推動中的多代理通訊標準,目標是統一AI Agent之間的溝通方式。
🎯以下是關於這個MCP的詳細介紹:
1. MCP 是什麼?
全名: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
目標:制定一個統一的、多代理(Agent)之間通訊標準。
比喻:就像 USB-C 統一了充電和傳輸,MCP希望統一AI Agent之間的溝通方式(訊息格式、行為互動、資料交換規則)。
MCP 提供了一個通用框架,使不同的 AI 模型和智慧體能夠在統一的上下文中協同工作,支援模型的調用和組合,增強了系統的互通性。
在大型語言模型(LLM)快速興起後,模型之間的資料交換和協作需求暴增,為解決碎片化問題,Anthropic 於 2024 年率先推出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設計理念是:
✅以「上下文(Context)」為核心單位。
✅明確區分 Host、Client、Server 角色。
✅使用輕量 JSON 格式溝通。
✅支援資料檢索(RAG)、多模型協作(Multi-Agent)、本地資料調用。
隨著 MCP 的推出,AI 產業迅速跟進,出現一系列類似協議,各自代表不同公司戰略需求:
協議名稱 開發公司 主要目標 說明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Anthropic 統一模型、工具、資料交換標準。 首創 Context-First 通訊,標準化 Agent 資料互動。
A2A(Agent-to-Agent Protocol) Google DeepMind 促進 Agent 間任務協作。 比 MCP 更偏向任務行為層級(Action-Oriented Communication)。
🔶Open Agents Protocol(OAP) OpenAI 建立跨平台開放 Agent 標準。 預計讓 ChatGPT、第三方 Agent 無縫互通。
System 2 Agent Protocol Meta(Facebook) 提升推理與長期推斷能力的 Agent 通訊。 參考人類「系統二思考」(深度推理)模式。
🔶AIP(Autonomous Interaction Protocol) 微軟(Microsoft) 企業級 Agent 協作與安全性。 整合 Azure,強調權限管理、API 安全沙盒。
🔶Open Deployer Protocol Together AI(開源社群) 支援輕量級多模型快速部署。 開源、無平台綁定,靈活適合自由組合。
這些協議的誕生,反映了全球科技巨頭爭奪未來 AI Agent 基礎建設標準制定權的戰略布局。
未來幾年,AI Agent 世界將從「單機智慧」邁向「多 Agent 生態」,標準之爭將決定誰是未來主導者。
🎯總結:從對拍工具到智慧共演
可以說,AI 自動混音的本質,從最早的「規則運算」演進為「智慧預測」與「內容理解」;而創作軟體也從「半人工編曲」進化為「全自動生成」。
這些技術的演進不僅改變了 DJ 的操作方式,也重塑了音樂製作人的角色,為未來的創作生態開啟更多想像空間。
AI DJ 的崛起:從助手到舞台主角
人機共演:DJ與 AI 在夜店混音的第一場合作
精選 AI DJ 現場演出影片
1. AI DJ Live Performance – The Future of EDM is Here! 這段影片展示了 AI DJ 在電子舞曲(EDM)現場的演出,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實現無縫混音,帶來令人驚艷的音樂體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LKIqlcias
2. AI DJ Takes the Stage: Watch This Epic Performance to Believe It 在這段影片中,AI DJ 展現了即時混音與創意編排的能力,證明了人工智慧在音樂演出中的潛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wFYTu2vTbY
3 Bagara DJ vs AI DJ Live Performance 這段影片呈現了人類 DJ 與 AI DJ 的現場對決,展示了雙方在音樂選曲與混音上的互動與創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lw8jhwGOM
4 Dadabots AI DJ Set at #KICamp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PeM8DQ5gI
混音軟體的進化:從 Traktor 到 AI Clip 演算
回顧混音軟體的進化,我們見證了從:
Traktor / Serato / Rekordbox 時代:
著重 BPM 對齊、樂段記憶、Cue點設定等「專業記憶體功能」;到現在 Ableton Live 結合 AI Clip 編曲引擎:
能將即時錄製的人聲或樂段,自動轉換為節奏片段,結合 AI 編曲模型自動 loop / fill / bridge,不再只是DJ工具,而是完整音樂創作平台。
根據目前幾項觀察,我預測未來的「AI DJ文化」將出現以下幾種新形態:
虛擬DJ × AI聲音 × AI人設形象同步生成:
使用Suno或Udio生成風格專屬樂曲,搭配Sora或Kaiber等AI影片工具,製作完整虛擬舞台形象,進行雲端直播或數位分身演出。
混合現場表演(Hybrid Live Set):
真人DJ操作硬體裝置,但由AI同步控制燈光、特效與即時演奏(如鼓機、人聲效果器),產生即興互動。
AI聽眾反饋學習系統:
藉由手機、直播聊天室、現場感測器,分析觀眾反應(心率、跳舞動作、留言),調整播放內容與節奏。
AI即興樂團(Generative Band Mode):
DJ可隨時將任一曲目「拆解」為AI樂手,例如指令「/generate jazz_band version @120bpm」即時生成爵士三重奏版本。硬體控制器新增「AI樂手音量推桿」,現場調節虛擬樂手或鼓手的表現強度。
跨域元宇宙拼場(Meta B2B Set):
不同地理位置的DJ與AI協作,例如東京的真人DJ操控節奏,柏林的AI負責合成器旋律,兩者透過區塊鏈音訊協作即時串流混音。觀眾用VR裝置自由切換「視角」,例如選擇駐足在虛擬鼓手身旁或俯瞰全舞台。
五、結語:讓音樂回到創作初衷,而非形式控制
💥人機共創的聲響未來
AI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音樂領域。它不僅在DJ混音的世界中展現出強大的潛力,更在音樂創作的各個層面帶來革新。如同我們在電子舞曲領域所見證的,AI正從單純的工具,進化為DJ的助手,甚至是共同演出的夥伴。
在這裡特別要介紹這個最具AI+賽博龐克dj live視覺未來感的2人組Anyma的跟他們的創作背景
Anyma:賽博龐克電子樂界的視覺革命與AI音樂先鋒
在電子音樂與數位藝術的邊界上,Anyma如同一道來自未來的電光,以賽博龐克美學與AI互動技術重塑了現場表演的維度。這個由Tale of Us核心成員、Afterlife Records聯合創始人Matteo Milleri所打造的個人項目,不僅是音樂的進化,更是一場沉浸式感官革命。
數位紀元的開端:NFT與實驗性音景2021年,Anyma以首張EP《Claire》震撼登場,不僅攜手多位先鋒藝術家,更締造了史上首支全尺寸NFT音樂影像,由柏林視覺團隊Marigoldff與IOR50 Studio操刀,將區塊鏈藝術與電子音浪完美融合。
緊接而來的第二張EP《Sentient》則進一步探索暗黑而實驗性的聲域,彷彿在虛擬與現實的夾縫中低語。歷經淬煉,Anyma於2023年推出首張完整專輯《Genesys》,儘管原定於2021年問世,這張作品卻以更成熟的姿態,將AI生成音樂、神經網絡旋律與深淵般的低頻交織成一部未來啟示錄。現場演出的次元突破:全息幻境與AI即興
Anyma的現場表演並非單純的DJ set,而是一場科幻電影般的儀式。透過全息投影、互動式光雕與AI即時音效演算,觀眾被捲入一個由數據流與霓虹光影構成的異想世界。在這裡,音樂不再是單向輸出,而是與視覺藝術、觀眾動態即時共鳴的有機生命體。
作為賽博龐克美學的電音化身,Anyma不僅重新定義了「表演」的邊界,更標誌著電子音樂與人工智慧共創的嶄新紀元。當黑暗舞池中的脈衝光點與AI演算的旋律同頻閃爍,我們已然窺見——未來,早已降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fW1_EDKK0
Anyma的官方社交媒體:https://www.facebook.com/anyma.ofc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nyma
附錄:現有AI DJ案例總整理
Anyma — AI + 賽博龐克 + DJ 現場演出團體
特點:唯一現場結合AI賽博龐克美學與DJ表演的團體,高度結合視覺設計、人機互動與電子音樂。
適用場景:科幻主題派對、潮流科技藝術展。
Endlesss — AI Jam 合作平台
特點:音樂人即時合作平台,結合AI自動生成節奏與旋律,AI擔任「即興伴奏」角色,增強創作者靈感。
適用場景:線上電子音樂即興創作、遠距音樂合作。
Algorave — 演算法現場派對 (Live Coding)
特點:現場編碼生成音樂,程式即音樂,前衛實驗性強,現場混音、即時編碼,演出風格高度實驗性。
適用場景:前衛音樂節、數位藝術展演。
Motorized AI DJ Booths(AI 自動化 DJ 台)
特點:AI驅動的自動化混音系統,機械手臂操作黑膠、光碟,根據觀眾反應動態調整節奏與音樂選擇。
適用場景:科技藝術裝置派對、品牌發表會。
Yamaha AI DJ
特點:Yamaha研究中的AI DJ助理,能即時調整節奏和音色,偵測舞池反應,自動推薦適合的音樂走向。
適用場景:夜店常駐系統、音樂會現場輔助。
Suno AI、Udio AI — AI 音樂生成樣本供DJ使用
特點:使用AI生成loop、sound sample,現場表演中即時調用,提升原創度與現場即興表現力。
適用場景:DJ live set、remix創作。
回望這段從黑膠唱盤到 AI 神經網路的旅程,我發現自己不只是一名 DJ,更是一位不斷探索新技術與表演形式的實踐者。AI 並未奪走我的舞台,反而讓我能更自由地揮灑創意、串聯情緒、編排能量。這不是一場關於「被取代」的焦慮,而是一場「共演」的革命。
當 DJ 不再只是雙手滑動唱盤,而是善用 AI 建構氛圍、設計結構、理解情緒,整個音樂表演的定義也開始被重新書寫。未來的 DJ,將站在人與機器的交界處,既是引導者,也是策展人,既是即興創作者,也是 AI 編曲的觸發者。
下一篇,我將從電子與舞曲音樂的範疇,轉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創作領域──古典音樂與 AI 的邂逅。從 AI 演奏巴哈、模擬貝多芬、寫出未完的馬勒交響曲,到今日多模態模型重新定義的「古典原創」;讓我們繼續追蹤下一章的旋律:當 AI 走進音樂廳,能否奏出真正觸動人心的樂章?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