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蕭斯塔科維奇 的音樂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20世紀的動盪與人性掙扎。2025年適逢這位俄羅斯作曲家逝世50週年,與他有著歷史淵源的德國小鎮戈里施的「國際蕭斯塔科維奇音樂節」將以一系列演出與錄音,帶領愛樂者走進他的音樂世界。
1960年夏天,蕭斯塔科維奇前往德勒斯登,為東德與蘇聯合作拍攝的電影《五天五夜》譜寫配樂。為了讓蕭斯塔科維奇專心工作,他被安排住在離德勒斯登約40公里,以清新空氣和自然美景聞名的溫泉小鎮戈里施東德國務院賓館。根據時人的回憶,蕭斯塔科維奇住在主樓靠近後樓梯間的房間,每天早晨會在圓形餐廳的鋼琴上演奏。他經常在賓館內庭小池塘旁的山毛櫸樹下工作。
除了電影配樂,蕭斯塔科維奇還以3天的時間,在山毛櫸樹下完成第八號弦樂四重奏。然而在寫給友人格里克曼的信中,當時的蕭斯塔科維奇流露出極度失望與自我否定的情感,也像是對身為創作者意義的質問:「我寫了一首四重奏——說真的,是一首在這個時代裡會被批判為『意識形態錯誤』,也根本不需要存在的作品。」可是「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可以把這首曲子放在我的墓碑上」。他坦言這首作品融入過去的音樂主題,卻又自嘲是一鍋「偽悲劇的雜燴」,而且創作時淚流滿面,顯示這部作品碰觸到一些潛藏他內心的深層情感。
12年後,蕭斯塔科維奇再次來到戈里施的東德國務院賓館。第十五號交響曲首演後,已經66歲,健康欠佳的蕭斯塔科維奇需要一段時間休息和恢復,於是帶著39歲的妻子伊麗娜前往戈里施度假,並且和已經回到東德接掌柏林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老友桑德林見面。這兩次旅行,讓蕭斯塔科維奇與這個德國小鎮有了獨特的聯結。
為了紀念蕭斯塔科維奇1960年首次造訪戈里施50週年,戈里施在2010年創辦「國際蕭斯塔科維奇音樂節」,成為全球唯一以蕭斯塔科維奇為重點的年度音樂節。這個音樂節不僅呈現他的經典作品,還挖掘鮮為人知的音樂寶藏,吸引全球愛樂者朝聖。
為了紀念蕭斯塔科維奇逝世50週年,2025年的國際蕭斯塔科維奇音樂節以第八號弦樂四重奏為核心策劃主軸。除了以原版的第八號弦樂四重奏開幕,最後一場演出是由德米特里‧尤羅夫斯基(Dmitri Jurowski)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演出巴爾沙伊(Rudolf Barshai)根據第八號弦樂四重奏寫成的室內交響曲;下半場則是由蕭斯塔科維奇續完的弗萊什曼歌劇《洛希爾的提琴》。為了悼念在今年逝世,與音樂節有深厚關聯的作曲家古拜杜林娜(https://reurl.cc/EVVK5g🎼),音樂節也增加一場演出,演出古拜杜林娜為巴揚手風琴創作的獨奏曲《上主,我由深淵向你呼號》,以及大提琴與巴揚手風琴合奏的《十字架上》,並且播放當年為慕特創作小提琴協奏曲《當下》拍攝的紀錄片。
2025年的國際蕭斯塔科維奇音樂節開幕前,DG 率先出版一張曲目極具探索價值的《發現蕭斯塔科維奇》專輯。這張唱片收錄過去在音樂節上的實況錄音,作品創作時間不但涵蓋青少年時期到晚年,更有不少罕見與首次錄音的作品,像是嘲諷蘇聯對藝術壓迫的清唱劇《反對形式主義的西洋鏡》、靈感來自詩人茨維塔耶娃悲劇人生,以葉夫圖申科詩作入樂的歌曲《葉拉布加的釘子》,以及1931年創作,但是樂譜直到2017年才被發現的中提琴與鋼琴即興曲等等。
此外,指揮家尼爾森斯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推出的蕭斯塔科維奇全集錄音,也備受矚目。唱片收錄2015年到2023年間錄製的交響曲全集、2022年到2023年間與與王羽佳(https://reurl.cc/yRRyVE🎼)、斯克里妲(https://reurl.cc/Laa1Ge🎼)、馬友友(https://reurl.cc/QYYpQq🎼)合作的協奏曲,以及2024年1月錄製的歌劇《姆欽斯基縣的馬克白夫人》(
https://reurl.cc/gRRvVb
)。
尼爾森斯身兼波士頓交響樂團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音樂總監,他也帶領兩團於2025年5月中旬起,在萊比錫舉辦為期半月的「萊比錫蕭斯塔科維奇音樂節」。音樂節完整呈現蕭斯塔科維奇的15部交響曲,並且涵蓋協奏曲、室內樂、鋼琴曲及歌曲等曲目,由尼爾森斯與曾獲臺北市立國樂團國際指揮比賽第三名的指揮家拉基提娜領軍節慶樂團演出。壓軸節目為尼爾森斯於萊比錫歌劇院指揮的歌劇《姆欽斯基縣的馬克白夫人》。
從戈里施山毛櫸樹下的沉思,到萊比錫音樂廳的壯闊回響,蕭斯塔科維奇的音樂貫串了他的個人掙扎與時代記憶。2025年的戈里施國際蕭斯塔科維奇音樂節、DG的《發現蕭斯塔科維奇》專輯,以及萊比錫的全面回顧,共同為愛樂者開啟一場探索之旅。無論你是資深樂迷還是初接觸蕭斯塔科維奇的愛樂者,這些活動與錄音提供了豐富而深入的音樂材料,完整而全面的帶你走進蕭斯塔科維奇的內心世界,感受他音符中不朽的情感力量。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