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137

21

Apr
2025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2018年,10歲的李映衡(Christian Li)在曼紐因國際小提琴大賽少年小提琴家組得到首獎,震驚樂壇。這位來自澳洲墨爾本的華裔少年自5歲學琴、10歲奪冠、12歲與Decca簽約,這樣的成長軌跡,讓他成為古典樂壇「神童現象」的代表之一。過去我曾經介紹過他的首張專輯《四季》(https://reurl.cc/RYqrD9🎼)以及第二張《發現孟德爾頌》(https://reurl.cc/Z4eAM6🎼),討論過他的音樂語言如何兼具嚴謹與自由,色彩斑斕又富有來自直覺的即興精神。如今來到他錄音生涯的第三章,《#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https://reurl.cc/4Lr1GX🎼)不僅是挑戰小提琴經典試金石,更是他從少年走向成熟藝術家的證明。

如同前一張《發現孟德爾頌》,這張專輯的曲目安排也是以小提琴協奏曲為核心,搭配風格相應的小品。協奏曲由李映衡與瓦西里‧彼得連科(Vasily Petrenko)指揮的皇家利物浦愛樂合作,專輯開場則安排兩首柴科夫斯基芭蕾選曲改編,由保羅‧坎貝爾(Paul Campbell)重新配器的《#天鵝湖》〈#俄羅斯舞曲〉與《#胡桃鉗》〈#花之圓舞曲〉,在雅沙‧封‧德‧戈爾茨(Jascha von der Goltz)指揮下,為後續的協奏曲鋪陳情緒氛圍。協奏曲之後是三首收尾的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小品,形成從高張力過渡至寧靜沉澱的結構。整體安排具備清晰的起承轉合,展現出有層次的聆聽設計。

保羅‧坎貝爾的改編曲是整張專輯最大的驚喜之一。他把柴科夫斯基兩首選自芭蕾舞劇的知名舞曲,重新編寫成小提琴與管弦樂版本。既保留原作特色,也為獨奏者擴展和強化表現空間。《天鵝湖》〈俄羅斯舞曲〉原為舞劇中的群舞段落,具有鮮明節奏與民俗風格。改編版本延續原作的舞曲動能,再透過小提琴與管弦樂的交錯對話,突顯主旋律與裝飾動機,展現出小提琴的華麗技巧與節奏控制力。

他的配器手法紮實緊湊且富於變化。相較之下,《胡桃鉗》〈花之圓舞曲〉的改編則特意展現小提琴抒情與歌唱性的一面。旋律線條更為細膩,裝飾音與聲部交錯的設計,讓小提琴獨奏有充分空間展現樂句細節與音色處理,使作品既保有原來的華麗壯闊,又呈現出更個人化的敘事層次。這兩首改編曲風格對比鮮明,一剛一柔,帶來很好的聽覺效果,像兩道精美前菜,在重頭曲目之前預先鋪設情感與風格的基礎。

在〈俄羅斯舞曲〉中,可以看出李映衡演奏時的專注,幾乎是每個呼吸、每個動作都希望把音樂呵護到無微不至。他俐落的運弓,展現出精準的節奏控制與強勁的爆發力,營造出強烈的戲劇張力與舞蹈動感。《胡桃鉗》〈花之圓舞曲〉(https://reurl.cc/5Kv5ZG🎼)則著重旋律的線條美感,自發的微妙彈性節奏處理,也讓音樂更具表情與歌唱性,正適合柴科夫斯基這首感情豐沛、戲劇性超強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協奏曲的錄音方式也有別於傳統。獨奏者一般都是站在樂團前方,李映衡卻是站到樂團中央(https://reurl.cc/VYzDQb🎼)。這是音樂家與錄音團隊商量後的結果,理由是李映衡希望在演出中能更深度與其他演奏者融為一體,直接以眼神與指揮溝通交流,提高默契與即時反應,與樂團音樂家之間也能相互聆聽與回應,讓彼此的呼應更為自然緊密。建議樂迷直接聆聽唱片成品,而非透過YouTube影片下論斷,因為串流音質的壓縮會流失細節,難以完整體驗真正雕琢入微的音色與動態。

李映衡的特色並非自我中心的炫技,也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注重音樂的情感傳遞與結構邏輯的清晰,因此有些段落速度雖然偏慢,但是宛如拿放大鏡看音樂一般,幾乎是逐字逐句的雕磨,整體效果卻是張力十足,不會有拖沓感。我無法確定是不是因為站在樂團中間,感受被樂團聲音包圍,讓李映衡下意識加深運弓的壓力或是放慢弓速,但是這種演奏法的確讓他演奏的低音域音色更飽滿,而高音域也拋出明亮、純淨與穿透力的音色。瓦西里‧彼得連科的伴奏不僅穩健,重點是與李映衡展現出極佳的默契。聽聽第三樂章這一段木管對話,再把音樂往前倒個二到三分鐘然後聽下來,獨奏與樂團的聲線唱和,以及說變就變的聲音情緒精準切換,展現迷人的音樂對話。





綜觀整張專輯,李映衡展現出對柴科夫斯基音樂的深刻理解與控制能力。他的演奏結構清晰、情感節制,避免過度誇飾,展現出日益成熟的藝術語法。從早期的自由直覺風格,到如今對整體結構鋪陳的嚴謹掌控,這張專輯無疑是他走向成熟階段的重要里程碑,也提供聽眾重新認識其音樂成長歷程的契機。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