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136

16

Apr
2025

賀夫(Stephen Hough)不僅是當代最著名的鋼琴家之一,同時也以作曲家的身分備受矚目。這張專輯收錄他的鋼琴協奏曲《昨日的世界》、鋼琴曲《懷舊小奏鳴曲》與《組曲》,宛如三扇時光之窗,帶著聽眾走進維也納的華麗舞廳、美國鄉村的開闊田野,以及英國柴郡林姆村的童年風景。

「我從來沒想過要寫一首鋼琴協奏曲——該從哪裡開始呢?」賀夫在專輯解說冊中坦率地說。二0二一年,全球因新冠肺炎疫情封鎖期間,他接到洛杉磯一名電影導演的邀請,希望他能為籌備中的電影譜寫配樂。雖然電影計畫最終未能實現,卻意外點燃賀夫的創作靈感,成為《昨日的世界》鋼琴協奏曲的起點。他笑著說:「我手上有厚厚一疊草稿,還有電影角色的故事,這些元素讓音樂活了起來。」這張專輯也因此從這場未完成的電影夢中誕生。

這部電影需要一首約十二分鐘的鋼琴協奏曲,既能融入影片作為配樂,又能獨立演出。電影最後一幕是四分鐘的高潮,描繪鋼琴家與樂團在舞台上演奏這首曲子。這讓人聯想到艾丁塞為電影《危險的月光》作的《華沙協奏曲》,或羅札為希區考克電影《意亂情迷》譜寫的《意亂情迷協奏曲》(https://reurl.cc/lzDaWv)。但是導演在Zoom會議中還提到西貝流士與蕭斯塔科維奇,表明他想要的不只是動聽或華麗的旋律,而是帶有古典交響樂的深度、力量與結構感的音樂。





這部未完成的電影背景設定於一九三二年,劇情充滿懸疑與浪漫:執著的奧地利女爵,深信早逝妹妹未完成的樂譜是天才之作,於是高薪聘請美國作曲家赴阿爾卑斯山續寫。然而,作曲家發現作品平凡無奇,而此前多位音樂家的離奇失蹤更讓故事蒙上陰影⋯⋯最後女爵的悲劇與作曲家的逃亡,化為協奏曲中戲劇性的兩個對比主題。

賀夫以兩種鮮明的音樂主題刻畫角色:女爵的旋律融入康果爾德風格的維也納圓舞曲,華麗中透著舊時代的憂鬱;美國作曲家的主題則採用簡潔的白鍵音階,呼應柯普蘭的直率風格,象徵宛如新大陸般的開闊。兩者在樂曲中交織出現,彷彿兩種對比文化與時代的對話。電影計畫後來停滯,雙方友好結束合作關係,但是賀夫把草稿發展成音樂會用的鋼琴協奏曲,並以褚威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命名,向戰前維也納文化與「作曲-鋼琴家」的傳統致敬,融合懷舊情懷與歷史反思,宛如一場音樂中的「昨日回憶」。

《昨日的世界》鋼琴協奏曲長約二十分鐘,分為三個連貫部分,宛如一場完整的音樂冒險。開場由管弦樂輕快展開,帶有柯普蘭的純真氣息,彷彿年輕的美國作曲家在訴說夢想。第二樂章轉為誘人的圓舞曲變奏(https://reurl.cc/3KxbqV),描繪女爵在維也納舞廳翩翩起舞,鋼琴與樂團交織出華麗的對話。最後,音樂化為熱烈的塔朗泰拉舞曲(https://reurl.cc/qGLKe0),鋼琴與樂團激情碰撞,號角齊鳴,帶領聽眾奔向振奮的結尾。





賀夫坦言,在二十一世紀創作鋼琴協奏曲,就像站在音樂巨人的肩膀上:「如果一開始就為音樂會而寫,這首曲子可能會更沉重、冷峻,結構複雜且不易親近。但因為最初是為電影創作,我得為故事和角色服務,這反而讓音樂更具戲劇性、更平易近人,同時保留了協奏曲的魅力與娛樂性。」他透露,創作時參考了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但刻意避免過於繁複,確保鋼琴旋律清晰動人,同時不讓管弦樂蓋過鋼琴的光芒。賀夫幽默地說,他想盡辦法避免寫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五號鋼琴協奏曲」。這首曲子在二0二四年一月由猶他交響樂團首演,隨後與指揮馬克‧艾爾德與哈雷管弦樂團在曼徹斯特布里奇沃特廳的演出,也就是這張唱片版本。

除了鋼琴協奏曲,專輯還收錄了兩首鋼琴獨奏曲,延續懷舊的主題。《懷舊小奏鳴曲》是賀夫在二0一九年為好友菲利普‧福克七十歲生日創作的禮物,短短五分鐘卻充滿溫情。這首曲子以賀夫童年故鄉柴郡林姆村為靈感,分為三個樂章:丹恩班克之路(https://reurl.cc/dQDqZk)、水壩長椅(https://reurl.cc/GnAG3d)、十字架下的聚會。音符彷彿畫筆,描繪出鄉間小徑的寧靜與親友相聚的歡樂。





《組曲》則充滿活力,是賀夫二0一七年為瑙姆堡鋼琴大賽首獎得主阿爾貝‧卡諾‧斯密特(Albert Cano Smit)創作的作品。這首五樂章作品從巴洛克組曲汲取結構上的靈感,融入二十世紀的和聲與節奏,如同老幹新枝般展現出現代風貌。從氣勢恢宏的序曲(https://reurl.cc/QYXVMb)到輕盈靈動的觸技曲(https://reurl.cc/),再到向西班牙作曲家蒙波致敬的《歌與舞》(https://reurl.cc/rE5KeN),每一樂章都帶來不同的音樂色彩。

賀夫的音樂動人之處,在於他不只是回望過去,而是以現代的眼光重塑歷史。雖然以鋼琴家身分聞名,他從少年時期就開始創作自娛。美國作曲家柯瑞里亞諾聽了他改編音樂劇《旋轉木馬》的圓舞曲後,鼓勵他嘗試原創,開啟了他的作曲旅程。賀夫的作品涵蓋彌撒曲、鋼琴曲、室內樂與歌曲,這張專輯的三首曲子都以「懷舊」為核心,但他從不沉溺於感傷或模仿,而是用現代語言為歷史注入新意。



對賀夫而言,這張專輯不僅記錄他的音樂創作,也是時光的情感標本。從未完成的電影夢中誕生的《昨日的世界》鋼琴協奏曲,到回味童年記憶的《懷舊小奏鳴曲》,再到融合巴洛克精神的《組曲》,每一首曲子都在懷舊與創新間找到平衡,也就是不落入模仿的窠臼,充滿了自創的音樂語言,卻始終閃爍著昨日世界的溫暖光輝。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