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131

10

Mar
2025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一九二二年出土以來,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門多達五千多件的墓葬文物,一直存放在埃及各個博物館的地下室和檔案中,鮮少被研究或展出。幾年前在國家地理頻道看了一部「圖坦卡門寶藏的祕密」紀錄片,以三集的篇幅介紹專家如何結合現代科技與歷史知識,研究圖坦卡門的一生。除了以科學解讀歷史,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不斷提到位在吉薩金字塔群,即將完工的「大埃及博物館」。近年圖坦卡門珍貴的墓葬之所以被重新清點與研究的主因,就是規畫將一併收藏在這座新建的博物館並且展出。於是,我開始注意這座設計十分特別的博物館開幕日期。

博物館的構想始於二00二年,原定二0一二年開幕,但因經濟、政治、疫情各項因素,計畫一延再延,正式開幕日期最後定在二0二五年七月三日,但是從二0二三年二月開始,博物館已經先行開放部分區域,並且在一月二十日舉辦一場音樂會,由埃及女高音法特瑪‧薩伊德(Fatma Said)與指揮阿巴西(Nader Abbassi)、聯合愛樂管弦樂團與合唱團合作演出。





談到這場音樂會,法特瑪‧薩伊德無疑是最大亮點。所有報導都讚賞法特瑪‧薩伊德演唱電影歌曲《埃及是我的母親》,而我卻是對她演唱安德魯‧洛伊韋伯的《回憶》印象深刻,尤其是這段切換唱腔的地方,發聲法和表情轉換何其流暢,顯現她比一般女高音更寬幅的表現力。之前已經從《光》、《萬花筒》兩張專輯認識法特瑪‧薩伊德,知道她是一位演唱曲目種類非常豐富,不把聲音限制在某種特定風格或技巧,而是調整聲音以適應曲目多樣靈魂的聲樂家。但是乍聽到她這樣用游刃有餘的技巧,演唱一首非常熟悉的歌曲,還是忍不住讚嘆!





法特瑪‧薩伊德一九九一年出生於埃及開羅,家世背景與父親的遠見絕對是造就她現今成就的重要因素。父親艾哈邁德‧哈珊‧薩伊德(Ahmed Hassan Said)是埃及著名的商人、體育人士與政治家。除了一九八四年代表埃及參加洛杉磯奧運百米蝶泳,曾經是阿赫利俱樂部董事會副主席。阿赫利不僅是埃及,也是非洲重要的私人體育俱樂部。

一九九七年,艾哈邁德與曾經是IBM高階主管的弟弟創辦「全球品牌集團」,為中東地區,特別是埃及與沙烏地阿拉伯提供IT技術服務。二0一一年爆發阿拉伯之春時,艾哈邁德踏上政壇,創辦自由埃及人黨並且擔任首任主席,支持無黨籍的現任埃及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出馬競選。艾哈邁德本人畢業於提供美式教育,在中東和北非地區非常著名的開羅美國大學,接著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開羅大學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深知國際性的重要性,因此他讓三個孩子從小就接受菁英教育,接觸外國文化。

法特瑪幼兒時期進入由天主教修女會成立的私立開羅德國學校。學校以德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同時遵循德國與埃及兩國的課程標準,因此學生畢業後可以同時獲得德國國際畢業資格和埃及高中文憑,為學生提供進入德國、埃及或其他國際大學的雙重機會。在熱愛音樂藝術父親的影響下,除了阿拉伯音樂,法特瑪從小就聽古典音樂,還有風格廣泛的流行音樂,包括法國的愛迪‧琵雅芙、芭芭拉、黛莉達、米蕾耶‧瑪蒂厄到美國的法蘭克‧辛納屈、惠妮‧休斯頓、瑪麗亞‧凱莉、碧昂絲等歌手的歌曲。學校重視被埃及社會忽略的古典音樂,因此法特瑪很小就在合唱團唱歌,接受私人鋼琴教育,知道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是誰。除此之外,她跳嘻哈舞,也學交際舞,有一年的生日禮物是一整套交際舞課程!因此華納音樂出版《萬花筒》專輯時,也好好利用法特瑪的舞蹈才華,讓她在宣傳影片中表演圓舞曲和探戈。





十四歲那一年,法特瑪開始師事女高音阿盧巴(Neveen Allouba),從合唱團走向古典歌劇演唱家,並且讓她有勇氣前往柏林參加艾斯勒音樂學院入學考。法特瑪原本的夢想則是當牙醫或是研究英國文學,但是在亞歷山大港參加德國花腔女高音法爾亭(Renate Faltin)的大師班後,法特瑪決定成為聲樂家,得到原本盼望女兒成為運動員的父親全力支持。在德國求學時,埃及爆發政治革命,父親踏入政界,女兒則在TEDxCairo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人民改變的那一天!》,以音樂為父親參與的塔利爾廣場抗議活動發聲。

因為渴望深入理解義大利美聲唱法與歌劇傳統,法特瑪·薩伊德從德國來到米蘭,成為史卡拉歌劇院學院的一員,展開為期三年的學習。這段經歷讓她迅速掌握義大利語,累積寶貴舞台經驗,並且找到自己的藝術節奏。二0一六年,學院與導演彼得·史坦耗時九個月,打造出一部童話色彩的莫札特《魔笛》,由亞當‧費雪指揮。雖然演出者全是學院學員,卻是法特瑪·薩伊德從學校舞台走向專業劇院的轉捩點,而這個「第一個由真正埃及人演唱帕米娜」的《魔笛》版本也在次年出版DVD。

同年,法特瑪加入BBC「新世代藝術家計畫」,拓展歌劇外的藝術歌曲領域。她參與BBC Radio 3直播,如二0一八年在威格摩廳演唱舒曼與孟德爾頌作品,並錄製拉威爾《天方夜譚》與埃及愛情歌曲。該計畫提供錄音訓練與英國演出機會,她認為,聆聽錄音幫助她精進技巧,增強自信,這段經歷也平衡自己對歌劇與室內樂的熱愛。

這裡要介紹的《德語藝術歌曲》是法特瑪·薩伊德個人第三張專輯,曲目看似比前兩張專輯傳統,但是細聽之下,還是充滿她的獨特風格。音樂編制除了鋼琴伴奏,還有單簧管、豎琴、弦樂四重奏及合唱團。德語是法特瑪·薩伊德的第二母語,但是⋯⋯我想到譚盾形容她「唱什麼都有埃及味」。這是一種很難形容的感覺,不過,我更樂意說它是「法特瑪‧薩伊德味」。有著和其他歌者所不同的多樣色彩,並對樂句、咬字和力度變化特別敏銳。她注重歌詞,而不是僅僅追求聲音美感,有些地方還會轉到說話的音域以強調戲劇性和情感。

薩賓‧梅耶(Sabine Meyer)如人聲般的單簧管,在《岩石上的牧羊人》彷彿與法特瑪‧薩伊德對話;與母校學弟組成的「英靈殿酒館男聲合唱團」對唱的小夜曲《輕聲徘徊》俏皮得像是一群無慮的大學生,在夜晚結伴為朋友第一次約會壯膽;《侏儒》的戲劇性;改編成人聲與豎琴的《我的思緒如樂曲一般》加上法特瑪‧薩伊德輕柔的咬字,為歌曲增添了一股前所未聞的「仙氣」;著名的《奉獻》在這裡也以靈活的節奏與速度變化成為一首迷人的小詩⋯⋯有太多太多讓人著迷的小巧思。





這張專輯充分展現法特瑪‧薩伊德對德語藝術歌曲的深刻理解與個人風格,無論在曲目選擇、演繹細節,還是聲音表現上都極具魅力,可說是近年最值得一聽的德語藝術歌曲專輯之一。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