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戲曲藝術節匯聚11組團隊在臺灣戲曲中心,一同展開「戲曲vs.虛實」新旅程,圖片來源:臺灣戲曲中心。 2025年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4月登場,今年策展主題為「有(界」無)」,回歸戲曲美學核心,聚焦「虛實論」的辯證,探討戲曲在虛與實、傳統與當代、有限與無限之間的交錯與突破,匯聚11組團隊在臺灣戲曲中心,一同展開「戲曲vs.虛實」新旅程。
策展人張啟豐表示,策展方向延續過去幾年的主題脈絡,2023年「英雄.超時空」強調戲曲的敘事性,2024年「非.常.愛」凸顯戲曲的抒情性,而今年則從戲曲本質出發,以「虛實論」為核心,總結戲曲作為兼具敘事與抒情的博大藝術形式。
今年11檔節目中,至少5檔取材自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透過戲曲的詮釋,讓這些人物走上當代舞台,與現代觀眾對話,許多戲曲作品取材於歷史,雖然真有其人,不一定真有其事,經過改編,使其更具戲劇性。例如大廳旗艦大戲《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由無敵小生孫翠鳳與武狀元孫榮輝兄妹領銜主演,以戲曲獨特的敘事手法,運用「嘉慶君遊臺灣」的民間故事為基底,加入史實記載的詐騙案,轉化為融合異世界奇想與當代詐騙議題的冒險之旅。
薪傳歌仔戲劇團以「牡丹燈籠」為原形重新創作出《幽戀牡丹》,圖片來源:臺灣戲曲中心。 此外,真雲林閣掌中劇團的《一個皇帝在南洋》、薪傳歌仔戲劇團的《幽戀牡丹》展現戲曲對「界線」與「跨越」的思考。《一個皇帝在南洋》將明朝建文帝落難爪哇的故事, 以臺灣布袋戲為主體,揉合爪哇偶戲三元素:杖頭偶、皮影戲、畫卷戲,交織出神秘魔幻史詩。《幽戀牡丹》則以新穎的表演形式,探討戲曲如何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尋找共鳴。
隨著AI浪潮正夯,藝術節也關注當代科技與戲曲的結合,臺灣國樂團的《芯之旋律─A.I.小迷的實習筆記》探討AI機器人在學習人類情感過程中的掙扎與成長,透過音樂與戲曲表演,探索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線。
「傳統戲曲並非一開始就是傳統,而是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張啟豐指出,戲曲藝術節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思考傳統如何在當代展現全新的面貌,並透過不同藝術家的詮釋,讓戲曲持續與當代社會產生連結,他期盼參與團隊都能突破界限、跨越限制,在戲曲的本質之上,創造更多可能性。今年臺灣戲曲藝術節於4月11日至6月8日盛大開演,張啟豐邀請觀眾進入劇場,一同穿越界限,洞察虛實,翻轉有無!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