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巴赫精通對位法,作品結構井然、層次分明。再加上旋律優美,詮釋手法具有寬廣的可塑性,很適合改編以不同樂器或編制演奏。隨著音樂演奏與詮釋風格演進,歷代音樂家,例如:艾爾加、西洛季、布梭尼、拉赫曼尼諾夫、史托科夫斯基、海絲、肯普夫⋯⋯透過改編巴赫的作品來探索新的音樂表達方式,增加不同樂器的演奏機會,並在此過程中展現個人的創意與挑戰創作技巧。巴赫的作品就像著色畫,他描繪出外框線條,後人可以在這些區塊間肆意塗上色彩並且加上個人創意,最終出現的畫面,既清晰可見巴赫原作的精巧,也可以看到藝術家們千變萬化的個人風貌。
二0二四年下半年陸續出現多張以巴赫鋼琴改編曲 為主題的新錄音。討論度最高的,當屬冰島鋼琴家維京古爾(Víkingur Ólafsson)在十月出版的《巴赫恆久遠》。前一張《郭德堡變奏曲》(https://reurl.cc/qnbRqE🎼)一出版立刻橫掃全球,除了串流播放量已接近一億次,全球九十場巡迴演出也吸引超過十二萬人次觀眾,唱片更得到許多主流音樂媒體的年度唱片推薦,二0二五年一開春就得到葛萊美獎「最佳古典器樂獨奏獎」。有這些輝煌的戰果在前,下一張巴赫錄音自然也引起關注。
維京古爾的唱片標題「Continuum」雖然只有一個單字,但是背後的意義深遠。它的直譯是「演變體」。音樂像是一條不停流淌的溪流,維京古爾以這個字來表示經過音樂家們不斷探索與發展,從巴洛克時期到現代,人們演繹詮釋巴赫的方式與觀念在數百年內持續演變著,但是巴赫作品本身的本質和永恆性卻沒有改變。專輯中的六首作品,有四首由維京古爾親自改編自巴赫的清唱劇,一首是鋼琴家哈洛德‧包爾(Harold Bauer)改編自《謝梅利讚美詩歌曲集》的〈來吧,甜美的死亡〉。庫爾塔格(György Kurtág)改編為鋼琴四手聯彈的管風琴聖詠前奏曲《舊年已逝》則是與鋼琴家妻子哈拉(Halla Oddný Magnúsdóttir)合作演出。
這是最近出版的巴赫鋼琴改編曲專輯中,最能引起我共鳴的一張。就和《郭德堡變奏曲》一樣,維京古爾的詮釋絕對充滿個人風格,但是他也打開巴赫的另一面,冷靜精確之餘又能兼顧到情感表達。特別是維京古爾精確地處理每一個停頓,這些呼吸使音樂宛如有了新的生命,創造出寬廣無限的沉思空間。
與維京古爾的專輯一樣,法國鋼琴家塔羅 (Alexandre Tharaud) 的專輯也是以自己的改編為重心,呈現自己心目中的巴赫美學。他的曲目選擇更廣,包含巴赫原創的鍵盤樂器作品、魯特琴音樂改編曲、宗教音樂等等。詮釋上,塔羅偏向李斯特或是布梭尼的傳統,也就是利用現代鋼琴技巧為巴赫作品著上全新的色彩。
擅長營造音樂層次感的塔羅讓鋼琴呈現出類似歌唱的流暢性,《約翰受難曲》〈主啊,我們的主!〉(Herr, unser Herrscher)的層次感就讓人印象深刻,《西西里舞曲》細膩的歌唱性也很迷人。但是對我而言,整張專輯偏向聽覺上的享受,少了點維京古爾專輯中的情感深度。
Tal & Groethuysen是由以色列鋼琴家亞拉‧塔爾(Yaara Tal)與德國鋼琴家格魯特胡森(Andreas Groethuysen)組成的雙鋼琴搭檔。除了錄製過里格(在一九一四年修改萊因貝格爾(Joseph Rheinberger)版本的雙鋼琴版《郭德堡變奏曲》,二0二0年出版的《賦格的藝術》雙鋼琴版也有不錯的評價。
這張專輯收錄巴赫清唱劇、協奏曲及管風琴作品的鋼琴二重奏改編版本。由於各別作曲家改編的風格差異性較大,整張專輯呈現出的面貌比維京古爾與塔爾更多樣,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說缺乏統一性。Tal & Groethuysen充分利用雙鋼琴的音色和表現力,讓巴赫的複音結構更具層次對比,像《耶穌,為人所仰望的喜樂》這樣流傳甚廣的曲目,他們竟然也能避免流於俗套,用不同的疊唱方式煥發出不同的新意。第六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的多重色彩與躍動的能量也是這張專輯不可忽視的焦點。
最後要介紹的是日本年輕鋼琴家藤田真央 的EP,出版時間略早,但是很值得一提。藤田真央崛起於哈絲姬兒與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二0二二年出版的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全集讓他成功從「鋼琴大賽得獎人」轉型為「年輕音樂會鋼琴家」。錄製這張EP的時候,藤田真央不過二十四歲。
雖然整張專輯不到二十分鐘,選曲比起維京古爾或塔羅兩位前輩更為保守,但是他成功利用俄羅斯西洛季與拉赫曼尼諾夫對比鮮明的經典改編展現所長。除了拉赫曼尼諾夫改編作品中,充份發揮鋼琴性能,展現一貫的宏大層次感與靈動性,我特別喜愛在西洛季改編的E小調第十號前奏曲與A小調第二號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行板樂章裡,藤田真央所呈現出那柔美溫暖的迷人氣氛。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