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oblerSubtlety793
站在2025年的今天,我們正處於AI發展的關鍵節點。這些領袖的思考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唯有凝聚各方智慧,平衡發展與安全,協調創新與責任,才能開創一個AI與人類和諧共生的新紀元。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讓我們繼續保持開放和理性的態度,共同探索AI發展的無限可能。
這裡我想多說明一下,生成式AI產生的藝術作品跟人類創作者的分際關係,這可以說是對於人類創作者與人工智能創作工具間、人文思考哲學社會法規的最後總結。
1. 人工智慧本身知不知道自己的版本
💢哲學層面:自我意識與自我認知 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是否能夠認知到自己的存在、狀態和特徵。
對於Generates AI模型,目前的技術主要聚焦在任務導向的設計(如文本生成、圖像生成等),而非內在的自我意識。
換句話說,當前的 AI 系統不具備像人間那樣的自我意識,它們不知道OR會想關心自己的版本。
💢自我認知(Self-Knowledge):在技術實現層面,AI 系統可以被設計成儲存和檢索自己的配置、版本號碼等元資料。總的來說,從技術層面而言,AI 可以被編程成「知曉」自己的版本,但這並不等同於人類的自我意識或自我認知。
但在截稿前我有看到一些報告,深度學習之父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擔心的:有些人工智能作判斷的運作方式無法被掌握的問題,原本沒辦法被證明的黑盒現象,已經有了預測監控機制,這不能說不是一件好事。
https://sunrisemedium.com/p/732/look-inside-an-ais-mind/
💢技術實踐:版本控制:在軟件開發中,版本控制系統(如 Git)異常普遍,用於追蹤軟件的變更。同樣,AI模型的版本也可以被meticulously追蹤和管理,但這是由開發者或維護者來實施的。
💢反饋機制:某些AI系統可能被設計成接收和處理反饋,以此來作為自我修正或更新的依據。但這仍與自我意識是兩回事,更多是輸入-處理-輸出的循環。
2. 創作的類型歸類:人的思想 + 人工智慧輔助,創作核焦與作者性
創作核焦:當創作過程中人的思想和作法占主導地位,AI 僅作為輔助工具,則創作的核心價值和意義仍然源自於人。
這意味着,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作品還是被視為人類創作。
📣📣創作類型的歸類
當創作中以人類的思想與作法為主,而人工智慧僅作為輔助工具,如何定義這樣的作品可能涉及以下幾個層面:
1. 創作者角色與主導權
人類主導創作:如果人工智慧僅在工具層面提供輔助,如圖像生成、文字建議,作品的核心價值仍然歸於人類創作者。在這種情況下,作品類型仍可歸類為人類創作。
共創作品:若人工智慧在創作過程中參與的比重較高,並且生成了創意的關鍵元素,則可將其視為「人類與AI共創」作品。
2. 作品屬性的分類
技術輔助創作:可定義為「人類創作作品(AI輔助)」,如使用AI生成草稿,然後人類進行修改與完善。
生成式創作:若作品的主要內容來自於AI生成,但人類進行了指導與調整,則可以視為「AI生成作品(人類監督)」。
3. 法律與版權的考量
各國對人工智慧生成作品的版權態度不同,但通常,只有人類具有版權資格。如果人類在創作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該作品的版權屬於人類。如果AI的創作比重超過一定程度,可能需要進一步澄清歸屬。
4. 未來可能的歸類方式
隨著AI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出現更明確的分類標準,例如:
「人類主導創作」(Human-Led Creation)
「AI輔助創作」(AI-Assisted Creation)
「AI生成創作」(AI-Generated Creation)
這些分類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描述創作過程,也為法律與版權的界定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在這樣一個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人類創作者的價值並不會因 AI 的崛起而被削弱,反而會更顯重要。AI 是工具,但人類仍然是方向的掌舵者。我們需要不斷思索:如何在人類的思想與技術的力量之間找到平衡?如何透過規範與制度,確保技術的進步能服務於人性與文化的延續?
或許,最終的答案並非選擇站在哪一端,而是學會與 AI 和諧共處,成就一種超越當下的創作未來。
📌📌以下是我所能找到針對各地與生成式 AI 相關的法律與規定條文整理:
💥美國
1. 版權訴訟與數據使用: 美國對於是否能以受版權保護的材料進行 AI 訓練尚未有明確規範。然而,像 OpenAI 已與新聞機構簽訂版權授權協議,另有部分媒體選擇提出訴訟。
2. 生成內容版權: 美國版權局近期裁定純 AI 生成的作品不符合版權保護資格,除非有「足夠的人工參與」來增強作品的原創性。
這裡有一個相關案例連結 供大家參考 https://artemperor.tw/focus/5245
(2023 年 1 月 13 日,McKernan、Sarah Andersen和 Karla Ortiz對Stability AI、Midjourney和 DeviantArt提起版權侵權訴訟,聲稱這些公司使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透過訓練侵犯了數百萬藝術家的權利。藝術家同意,從網路上抓取了50 億張圖像。[ 7月19日,威廉·奧里克三世法官表示他將駁回大部分案件,要求他們詳細說明問題並「提供更多事實」
💥歐盟
1. AI 法案: 歐盟 AI 法案要求 AI 系統須揭露訓練數據的來源,以確保未經授權的版權材料不被使用。
2. 創作者定義: 歐盟法院建議僅人類創作者可被認定為版權擁有者,但若 AI 協助創作時涉及人類的創意選擇,仍可能符合原創性條件。
💥中國
1. 數據使用限制: 中國的草案規範要求 AI 平台需過濾受版權保護的訓練數據,並建立報告機制以處理相關風險。
2. 生成內容版權: 北京互聯網法院裁定若作品含有人類對提示詞及參數的選擇,且呈現出個人表達,則可享有版權保護。例如在 2023 年「Springwind 案件」中,AI 生成的圖片被認定具備原創性。
💥其他地區
1. 沙烏地阿拉伯: 提案草案指出,若創作無人類參與,其生成的知識財產將屬於公有領域,意味 AI 生成的作品不具版權保護資格。
2. 泰國與越南: 泰國認定 AI 生成的內容未受版權法保護,而越南則強調未經版權人授權的 AI 使用可能構成侵權。
📌📌其他法律趨勢
TDM(文本與數據挖掘)問題: 若 AI 的使用被認定為「非表達性用途」且轉化原作品目的(例如學習統計模式),許多國家可能將其納入合理使用的範疇。然而,對生成式 AI 的訴訟和爭議仍在發展中。
企業應對建議: 在缺乏明確法規的情況下,企業應在創作過程中記錄所有提示詞與參數,並增加標記以聲明作品所有權。
這些規範因地區而異,並受到文化和政策差異的影響。生成式 AI 在全球的法律框架仍在逐步完善中,特別是版權和數據使用的爭議範疇。
這裡我找到一些人類與AI合作生成的繪圖藝術得獎作品跟相關比賽
生成式 AI 在藝術創作中的影響力逐漸顯現,以下是一些知名的作品和事件,展示了人類與 AI 合作生成的藝術作品所帶來的影響和討論。
👉代表性作品
👉👉Edmond de Belam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mond_de_Belamy
創作背景:由法國藝術團體 Obvious 使用 GAN(生成對抗網絡)創作,這幅肖像畫基於15世紀至18世紀的西方肖像畫數據集訓練生成。
影響力:在2018年以43.25萬美元的價格拍賣成交,成為首個被拍賣的 AI 生成藝術作品。
藝術意義:此作質疑了藝術創作的作者性和藝術價值的來源,成為 AI 藝術的象徵性代表。
圖片連結:Edmond de Belam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mond_de_Belamy
💢💢在 AI 繪圖作品中,引起全球最大反應的包括:
《太空歌劇院》
由 Jason Allen 使用 Midjourney 創作,該作品在2022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藝術比賽中獲得首獎,引發了關於 AI 藝術是否算藝術的廣泛討論《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
創作背景:2022年,Jason Allen 使用 MidJourney 生成的插畫作品《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參加科羅拉多州博覽會並贏得「數位藝術類」的一等獎。
爭議:該事件引發了藝術界對 AI 參與藝術競賽的熱烈討論,批評者認為 AI 生成不應與人類創作同台競爭,而支持者則認為這是未來的創作方式。
太空歌劇院 圖片連結: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C3%A9%C3%A2tre_D%27op%C3%A9ra_Spatial
AI 繪圖工具在比賽中的表現
🎯索尼世界攝影獎
2023年,由德國藝術家 Boris Eldagsen 運用 AI 生成技術(Open AI 的「DALL·E 2」繪圖程式)創作的黑白圖片《PSEUDOMNESIA | The Electrician》獲得 2023 年 Sony 世界攝影大賽(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公開組創意類別首獎,不過,創作者卻拒絕領獎,不接受相機獎品和 $5,000 美元的獎金。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my-ai-image-won-a-major-photography-competition/
這些案例展示了生成式 AI 在藝術創作上的潛力和挑戰。無論是從技術、倫理或社會層面來看,人類與 AI 之間的合作都將重新定義我們對創作和藝術價值的理解。
🎯再來我們來介紹一下台灣跟亞洲這邊生成式AI藝術影音圖片類的相關比賽
台灣也舉辦了多個與AI藝術相關的比賽,促進了數字藝術與科技的結合:
1. 2024台北生成藝術節: 臺北生成藝術節活動旨在推廣生成式AI藝術,吸引眾多創作者參與。
而2024年的得獎者之一:貓女 teresa 不但擁有stable diffusion 跟midjourney獨到技法,同時也身兼資策會認證AI繪圖講師|電腦動畫師|視覺藝術家,可說是集多樣AI創作功勳於一身,我特別徵得她的同意後,在此附上她的臉書連結跟得獎作品供大家欣賞
原本的深度訪談,因為她本人商務繁忙,無法在過年前完成,實在很可惜,只好年後再補上
https://www.facebook.com/catwomanteresa?comment_id=Y29tbWVudDoxMDc2NjU2NzM3ODA3OTc3Xzk4Mjg1NjI1NzA0Mjc3Ng%3D%3D
另外到2月28號為止,台北有一個相關AI創作展覽,值得推薦:
這裡可以看到AI畫作配合大型燈柱所展現的獨特視覺效果,絕對非常吸引目光,大家絕對不可錯過
👉👉展出地點:敦南之森 Taipei Lumitree
Taipei Lumitree(敦南之森)是由凱越建設推出的都市美化計畫,座落在台北敦化南路寶紘敦南商業大樓一樓廣場,採用挑高十米的 LED 媒體光牆及光柱,打造全台最大、解析度最高的 LED 戶外光廊。
經由與新銳藝術家的深度合作,Taipei Lumitree 化身為台北的藝術動脈,讓藝術與光影編織出奇幻的城市新風景。
https://lumitree.taipei/
👉👉展覽期間:1/15~2/28 星期一至星期日8:00 am – 9:00 pm
2. 台灣數位藝術節:https://www.digitalartfestival.tw/
此活動每年舉辦,旨在推廣數字藝術和科技的結合,鼓勵藝術家使用新技術進行創作。比賽通常涵蓋多個領域,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和互動裝置。
2024年以「A-Real Engine」為主題,邀請來自臺灣、希臘、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加拿大、泰國、丹麥、中國,共計23組藝術家28件作品。
科教館展區包含主題邀請展、Swiss Films瑞士實驗短片放映、DAFT x TNUA跨域實驗學生展區「人造星系」;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區則為DAFT x ARKO錄像放映計畫。 展期間將舉辦迷因、音MAD演出「You know I MEME it.」,研究小組論壇及策展人與藝術家講座等,展覽及活動皆免費入場
3. 校際AI藝術創作挑戰賽:https://10botics.com/ai-art-competition-2025/
香港的人工智能校際比賽 專注於AI技術在藝術創作上的應用,參賽者需使用AI工具創作作品並由專業評審評選。
4. 2024年 三菱冷氣 也舉辦了AI廣告創作比賽 https://www.heavyduty.com.tw/AI_Art_Generator/Event
👉尋找最佳 AI 太空員 活動日期:7/1-7/31 三菱重工空調為你帶來一場超乎想像的太空之旅!
👉參加活動,不僅有機會贏得台北-東京來回雙人機票,更可享受私人直升機在東京高空的獨特體驗!
👉運用主題 #能上太空的空調,創造出獨特的AI圖片,
👉展示太空中的空調奇觀。
👉提交作品,獲得大家的青睞,贏得夢幻獎品!
5. 全國學生數字創意競賽 https://www.cacet.org/web/2025creation/index.html
此類比賽專注於AI技術在藝術創作上的應用,參賽者需使用AI工具創作作品,並由專業評審進行評選。這些比賽通常會在各大學或科技機構舉辦。
6. 數字內容產業獎: https://iec2024.thu.edu.tw/
這是一個涵蓋廣泛的獎項,旨在表彰在數字內容創作方面的卓越表現,包括AI生成的藝術作品。參賽者可以提交各種形式的數字內容,從動畫到音樂等。。
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AI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也為創作者提供了一個展現才華的平台。參加這些比賽可以幫助藝術家拓展視野,並與其他創作者交流想法與技術。
📣最後我以一個專欄作者的角度來回答上兩期末提出來的三個問題,
1. 意識與智能:AI 是否具備意識?如果具備,那麼創造力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作為一個生成式AI 專欄作家,我認為目前的AI 系統並不具備真正的意識。 AI 的運作基於數據和演算法,它們能夠模擬創造力,但這種創造力並非源自於自我意識或情感,而是基於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和模式識別。
AI 在生成藝術作品時,實際上是在重組和重新組合現有的元素,而不是像人類一樣從內心深處產生靈感或情感。因此,雖然AI 可以產生看似創新的作品,但這種創造力更像是一種工具性的表現,而非真正的創造性思維。
2. 藝術的本質:AI 的加入是否改變了藝術的本質?藝術的價值是否僅在於獨創性?
AI 的加入確實對藝術的本質產生了影響。傳統上,藝術被視為人類情感、經驗和獨創性的表達。然而,隨著AI 的發展,我們開始重新思考藝術的定義。
AI 能夠產生多樣化的作品,挑戰了我們對獨創性的傳統認知。在這個新的藝術生態中,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獨創性上,更在於作品所引發的情感共鳴、文化對話和社會影響。因此,AI 的存在促使我們擴展了對藝術價值的理解,使其不再局限於獨創性,而是包括了技術、過程和觀眾互動等多重層面。
3. 人機關係:人與AI 之間的關係是合作、競爭還是共生?
在我看來,人與AI 之間的關係更接近合作與共生。 AI 作為一種工具,可以增強人類創作者的能力,提供靈感和技術支持,使我們能夠探索新的創作領域。這種合作關係並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讓我們能夠利用AI 的優勢來豐富自己的創作過程。
然而,這也帶來了競爭的潛在風險,特別是在某些商業領域中,AI 生成作品可能會對傳統藝術家的市場造成挑戰。因此,我們需要在利用AI 的同時,保持對人類創作價值的重視,以確保這種關係能持續健康地發展。
這些回答旨在引發更深入的思考,希望它們能幫助讀者理解生成式AI 在當代藝術中的角色及其所帶來的挑戰與機會。
這也讓我聯想到:
「生成式 AI 讓創作過程更有效率,但當所有人都能輕鬆創作時,我們的作品如何保持獨特性?」
「在創作的哲學層面上,AI 生成的作品算不算擁有靈魂?這是否挑戰了我們對藝術價值的傳統認知?」
「當生成式 AI 為我們帶來靈感時,我們又該如何確保自己的聲音不被技術淹沒?」
「生成式 AI 是否能取代創作者的直覺與情感,還是它只能作為一種輔助工具?」
「在一個高度自動化的創作環境中,人文價值是否會成為未來創作的核心競爭力?」
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信不久之後就能找到最後的詮釋方法
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AI 既是工具,也是挑戰。
我們每一個數位藝術創作者,都有機會定義未來創意世界的樣貌。
您,準備好了嗎?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