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在古典音樂圈裡,許多獨奏(唱)家夢寐以求的願望之一,就是找到一個能在音樂上相契合的鋼琴夥伴。或許這名夥伴不是第一線大明星,但是在音樂上卻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出現失誤的時候更能不露痕跡地神救援。少了這個夥伴,這名獨奏家的音樂似乎就不夠完整,慕特與歐奇斯、伊瑟利斯與史康寧、帕胡德與薩熱、范歐塔與佛斯伯格⋯⋯都是這樣的最佳拍檔。
馬友友與老搭檔凱瑟琳‧史托特(Kathryn Stott)在二0二四年年底出版專輯「感謝」。單從曲目來看,似乎就是一張尋常的法國作曲家佛瑞、聖桑、加西亞─維亞多(Pauline García-Viardot)與布朗熱姐妹小品集,但是它的背後有另外的意義:除了是馬友友向宣布從音樂會舞台退休的史托特道謝,也代表兩人向自己音樂上的老師致謝。
一九七八年,就讀皇家音樂學校的史托特正在準備參加里茲國際鋼琴大賽。八月的某一天,她和男友走進租屋處,赫然發現家裡有一個全身上下只剩內衣褲的華人正在練大提琴,那就是馬友友!當時馬友友剛從大學畢業兩年,是個甫踏入國際舞台的二十三歲年輕人。他帶著新婚妻子搬到倫敦,向小提琴家甘迺迪租了位在費茲約翰大道的公寓。
是甘迺迪沒有告訴他是分租,也沒有通知史托特會有新室友。兩個年輕人就在這樣突兀的尷尬場合相識。一個月後,史托特在里茲國際鋼琴大賽獲得第五名,成為一名忙碌的鋼琴獨奏家。原本兩人一直維持單純的朋友交情,直到妻子建議馬友友何不與偏愛與弦樂手合作的史托特搭檔後,關係才從原來的朋友進階為工作夥伴,而且從一九八五年到二0二四年年底,這一合作就是四十年。
與史托特合作有什麼不同?馬友友認為,兩人的音樂詮釋觀點雖然完全不一樣,可是這種相異卻又互補的搭配,反而讓他們的合作成果更具深度和層次。舉例來說,馬友友偏向外放,全面敞開情感傳達一切;史托特則是強調「私密性」,認為有些情感或藝術細節應該保留在表面之下,讓觀眾自己去挖掘與體會。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他們相互激發靈感,馬友友學會欣賞音樂中的「私密性」與細微之處,史托特則因為馬友友毫無保留的情感直白表達,拓展自己的詮釋方式,從而讓他們的音樂內容更多樣而豐富。
專輯由史托特選曲。她非常喜愛佛瑞,個人第一張專輯就是佛瑞的鋼琴曲,後來還在Hyperion留下佛瑞鋼琴獨奏曲全集錄音,甚至稱佛瑞是自己「音樂上的靈魂夥伴」。因此曲目就以佛瑞為原點,串聯所有作曲家的傳承與故事,也串聯自己與馬友友的音樂來時路,強調合作四十年的深厚聯結與文化背景。佛瑞的音樂之外,還有老師聖桑、學生布朗熱姐妹,以及把佛瑞引入巴黎音樂圈的加西亞─維亞多作品。而史托特本人和馬友友的老師沃斯科奇揚(Luise Vosgerchian)都是姐姐娜迪亞‧布朗熱的學生,這恰好串起一整組巧妙的因緣。
專輯由史托特選曲。她非常喜愛佛瑞,個人第一張專輯就是佛瑞的鋼琴曲,後來還在Hyperion留下佛瑞鋼琴獨奏曲全集錄音,甚至稱佛瑞是自己「音樂上的靈魂夥伴」。因此曲目就以佛瑞為原點,串聯所有作曲家的傳承與故事,也串聯自己與馬友友的音樂來時路,強調合作四十年的深厚聯結與文化背景。佛瑞的音樂之外,還有老師聖桑、學生布朗熱姐妹,以及把佛瑞引入巴黎音樂圈的加西亞─維亞多作品。而史托特本人和馬友友的老師沃斯科奇揚(Luise Vosgerchian)都是姐姐娜迪亞‧布朗熱的學生,這恰好串起一整組巧妙的因緣。
仔細聆聽這張唱片,會發現它的確不是一張簡單的小品集。就舉聖桑歌劇《參孫與達麗拉》裡著名的〈你的聲音開啟我的心扉〉為例,它的改編版本極多,從麥斯基到年輕一代的卡蜜耶‧托馬、莫羅都有錄音。雖然馬友友在後面的二重唱段落使用多軌錄音技術疊合兩聲部自己的演奏,但是聽聽前面達麗拉與參孫唱段的旋律線條、色彩與呼吸,只有兩個人,竟然可以讓〈你的聲音開啟我的心扉〉唱出這樣豐富而且精緻優雅的層次,甚至比卡蜜耶‧托馬加上整個里爾國立管弦樂團還要斑斕!
這張專輯中,像這樣讓人驚喜的細節比比皆是,而它們的養份,全部來自馬友友與史托特四十年合作所累積的深厚默契與感情。雖然曲終人散是無可避免的結局,但他們以這張專輯作為告別,為我們留下了一份深情而美麗的禮物,也讓這段珍貴的音樂夥伴關係化為永恆的回憶。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