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一九五二年,二十三歲的阿農庫爾(Nikolaus Harnoncourt)進入維也納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但是在維也納求學的時候,他同時對古樂演出產生興趣,認為當時「巴洛克音樂 比較簡單」的普遍觀念是天大的誤解。他與巴洛克小提琴家妻子愛麗絲‧阿農庫爾(Alice Harnoncourt)、志同道合的樂團友人在一九五三年成立維也納音樂家合奏團(Concentus Musicus Wien),試著尋找他心目中詮釋巴洛克音樂應該有的態度。除了研究古樂演出,他也研究古樂器並研究修復的相關技術,並且從歷史角度提出一套完整的個人音樂美學觀點。在他倡導之下,引領了一派重視「忠實」呈現古樂演奏的風潮,也因為他對史料的研究成果,甚至影響到人們演奏古典樂派以後音樂的詮釋。他不只是指揮,也是古樂復興運動的重要推手,致力探索音樂本質的歷史學家。
二0一六年逝世後,阿農庫爾的家人把他七十年音樂生涯累積的大量資料,包括註記的樂譜、研究筆記、講稿及教學資料⋯⋯捐給奧地利林茲布魯克納私立音樂大學,校方特別為此成立「阿農庫爾中心」來保存與研究這些資料。這些資料最近已經大部分數位化後上線,無論是音樂學者、演奏家還是單純的音樂愛好者,都可以透過網路查詢這個內容豐富的數位寶庫。
阿農庫爾一九二九年出生於柏林,成長於奧地利格拉茨,在維也納接受音樂教育。因為卡拉揚從四十名候選人中指名「我要這個人」,畢業後立刻進入維也納交響樂團。他利用閒暇時間與妻子愛麗絲、友人研究與排練十六到十七世紀的音樂,四年後開始對外演出。阿農庫爾喜歡逛古董店尋找舊樂器,研究如何修復這些古樂器,讓它們恢復生命。「一旦我們找到一件樂器,就會尋找一位合適的演奏者。我們也熱衷於尋找特定曲目所需的樂器。」
為了家計,阿農庫爾需要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是在維也納交響樂團十七年後,不喜歡威權式指導的阿農庫爾再也不想在樂團裡當個「聽話的奴隸」。「對我來說,」阿農庫爾說,「一起演奏並保持相同音高並不是演奏的目標⋯⋯在那個場合,音樂家是奴隸,但我當我的合奏音樂家是夥伴。」當時樂界追求的美式精確、完美無瑕聲音也讓阿農庫爾感到不耐,「那不是音樂,只是安全的演奏。對我來說,安全和美完全不相容。追求美必須有走到災難邊緣的準備。」與擔任維也納音樂家合奏團首席的妻子商量後,他向維也納交響樂團提出辭呈,全心經營維也納音樂家合奏團,專心找尋自己的「災難邊緣」。
從巴赫的作品開始,阿農庫爾與維也納音樂家合奏團為Telefunken 錄製大量唱片,接著是蒙台威爾第的歌劇與莫札特的作品。或許是「古樂研究」的標籤深入人心,阿農庫爾自嘲他無論演奏什麼,外界都認定所有的音符背後一定都經過審慎考據與研究。其實阿農庫爾對音樂的心態十分開放,雖然本人偏愛古樂演出,但是他更相信藝術應著眼於當代需求,因為歷史情境無法重現。「真實性」不是單純模仿過去,而是了解音樂的內在邏輯和美學本質。
他喜愛巴赫和蒙台威爾第不是因為他們屬於某個時代,而是因為他們的作品超越了時間;他的演出曲目、使用的樂器考量點不在於時代,而是能不能實現自己的音樂理念。所以阿農庫爾也和歐洲室內樂團、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等使用現代樂器的樂團合作,曲目也從十六世紀一路擴展到二十世紀的巴爾托克、貝爾格。甚至晚年還錄了蓋希文《波基與貝絲》。誰能想到,從事古樂研究的阿農庫爾對爵士樂、搖擺樂和即興演奏也有話要說?接受訪問時,阿農庫爾還提到他最想要的臨終音樂是「波基」演唱的歌曲〈上帝,我已經要上路了。Oh Lawd, I'm on my way!〉
阿農庫爾中心把這個線上平台稱為「尼基百科」(Nikipedia),也就是阿農庫爾的暱稱「尼基」(Niki)結合百科全書的後綴字pedia。檔案中除了有阿農庫爾從巴洛克到布魯克納、巴爾托克的大量樂譜收藏與珍貴的個人註記,還有演出曲目清單、指揮筆記、評論、關於音樂詮釋和美學的著作、信件、教學材料、排練計劃、講座、訪談整理,以及所有格式的商業錄音目錄、廣播和電視節目、訪談、講座、未發表的音樂會和排練錄音等等,網站內容也會隨著中心的研究發展與資料整理進度不斷更新。阿農庫爾一生孜孜不倦的研究,宛如一雙窺視音樂來時路的深情之眼,人們藉此看到了音樂發展的源流與精神,堪稱造福後世的珍貴遺產。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