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8

09

Aug
2022

說到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歌曲,你會想到哪一首?《我有了節奏》(I Got Rhythm)、《#夏日時光》(Summer Time),還是《我愛的男人》(The Man I Love)?這篇短文要談的,是一首知名度不高,甚至很難找到唱片的歌曲(感謝YouTube!)。但是,喜愛小提琴的愛樂者聽了絕對會笑出來。

進入正文前,先解釋一下姓名稱呼問題。俄國孩子從出生到成年前,即使是正式場合也都是以名字的暱稱來稱呼,所以許多未成年就到國外的俄裔人士姓名,會出現「亞科夫」雅沙‧海飛茲(Jascha Heifetz)、「米哈伊爾」米沙‧麥斯基(Mischa Maisky),或是「亞歷山大」舒拉‧徹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他們在海外成年後,繼續沿用出國前的名字。

歌曲《米沙,雅沙,托沙,薩沙》(Mischa, Jascha, Toscha, Sascha)是蓋希文在一九二二年與哥哥伊拉(Ira Gershwin)的遊戲之作。音樂一開始是德弗乍克《幽默曲》,一首學音樂的孩子都會遇到的曲目,接著介紹四名主角「米沙,雅沙,托沙,薩沙」登場。他們是誰?米沙‧艾爾曼(Mischa Elman)、雅沙‧海飛茲、托沙‧扎伊傑里(Toscha Seidel)與薩沙‧雅各布森(Sascha Jacobsen),四個在美國發展的俄裔小提琴家,都是蓋希文的友人。除了薩沙‧雅各布森,其他三位都是奧爾(Leopold Auer)的學生,扎伊傑里的才華還被奧爾認為與海飛茲不相上下。

米沙,雅沙,托沙,薩沙怎麼了?伊拉在歌詞裡提到,在俄羅斯的黑暗時期(十九世紀末),大家約莫三歲開始練小提琴,可是琴音很難聽,直到奧爾教授出現,他教孩子們如何拉琴,而且還可以進到卡內基廳拉琴。接著,伊拉以四段歌詞告訴大家,名字唸起來很溜又好聽的「米沙,雅沙,托沙,薩沙」如何吸引滿場的音樂會聽眾。他們不只演出「高雅的李斯特或舒曼作品」,也和普通人一樣,喜歡隨著爵士樂抖腿。最後告訴大家,當前音樂會最賣座的,正是不和「老弗里茨」同一掛的「米沙,雅沙,托沙,薩沙」。躺著也中槍的「老弗里茨」又是誰?正是當時在歐美很紅的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一首隨手寫來的慧黠之作,只要其中一名小提琴家出現在當時 #紐約 的社交場合,總是會有人唱起「米沙,雅沙,托沙,薩沙」的旋律,可見這四位俄裔提琴家當時在美國風靡的程度!

文/陳效真
音樂時代劇場文宣監督;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