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兩廳院主辦的秋天藝術節迎來第四屆,從10月起為期兩個月的表演活動,以議題為先行的精神,討論對當代社會較嚴肅的議題,今年的主題為「看不見的岸」,從多元角度探索移動與遷徙的複雜性,期望引發觀眾的思辨與對話。
兩廳院節目企劃部節目製作組組長蔡如歆談到策展方向,台灣處在亞洲地緣的特殊環境,人的移動不僅是地理位置的轉換,也涵蓋身份、工作、家庭的變遷,「岸」象徵位置的確認與歸屬的渴望,無論是身體或心靈層面的遷徙,蘊含對未來的投射與想像。藝術節的節目呼應主題,表現出身分認同的情感、衝突與歷史痕跡。除了觀賞節目,兩廳院也安排講座、影片放映、工作坊、展覽等活動,讓觀眾在不同方式更了解表演背後的主題與內涵。蔡如歆期盼活動有助於觀眾的討論與交流,延伸成社會的對話,讓藝術成為溝通的橋樑。
在劇目方面,窮劇場的《暗夜.腹語.鬼托邦》11月8至10日登場,以一場驅鬼儀式為背景,講述兩隻鬼依附於人類身體的故事,探討人鬼之間的關係,編導高俊耀以個人成長經驗為基礎,運用詭異氛圍來反思人與歷史的連結,並隱喻東南亞華人移民的主體認同與歷史。
另一亮點是柏格曼劇團的《羊之歌》,故事從「一隻想成為人的羊」出發,全劇沒有一句台詞,透過肢體表演、道具物件、燈光設計,營造充滿詩意的魔幻世界,以視覺奇觀來揭露人類面對改變的焦慮、恐懼,思考在變遷中的困惑與無奈,該劇於11月29日到12月1日開演。
此外,法國編舞家吉賽兒·韋安的《群浪》則是充滿節奏反差的舞蹈作品,以一場深夜電音派對為背景,用節奏較慢的舞蹈動作,反映年輕人在現代社會的心理狀態,呈現親密關係與孤獨感的張力,《群浪》於11月1至11月3日演出。
蔡如歆總結多檔演出節目的亮點,期待大家抱持開放的想法,進劇場接受藝術家的挑戰,有了新的觀點和理解,挑戰藝術家、世界的框架,這會是今年秋天藝術節最大的魅力。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