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第《法斯塔夫》©Rikimaru HottaNew National Theatre, Tokyo 2023,圖片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年度「NTT遇見巨人」系列,於10月25日至12月22日間登場,來自國內外11檔演出,包括德國柏林雷寧廣場劇院、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比利時柏格曼劇團等。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指出,「遇見巨人」的核心精神,從經典出發,以大師的創作視角,將當代價值融入其中,在劇場中碰撞出新火花。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因為能超越時間,承載當代的精神與價值,如同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的作品《人民公敵》,以易卜生經典為基礎,描述發現水源污染的「吹哨者」醫生,為揭發真相成為小鎮公敵,反映現代社會的道德難題。邱瑗提到,歐斯特麥耶創作風格鮮明,有強烈的視覺與音效設計,這部戲劇不僅是社會與個人對立的探討,導演更透過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參與討論,讓劇場成為當代社會的對話場域。
柏林雷寧廣場劇院《人民公敵》劇照 ©Arno Declair.jpg,圖片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歌劇方面,威爾第《法斯塔夫》作為旗艦節目之一,此版本由東京新國立劇院製作,舞台暨服裝設計還原莎士比亞原著設定的17世紀背景,參考荷蘭維梅爾的繪畫風格,展現當時庶民生活和中產階級的面貌。邱瑗指出,威爾第寫了28齣歌劇,卻少有喜劇,《法斯塔夫》是他的最後一部歌劇作品,加入許多主導動機及戲劇性元素,影響了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更帶動20世紀歌劇的創作方向,這次演出讓觀眾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威爾第,充滿幽默與社會反思的經典之作。
除了國際團隊,國內傳統戲曲的演出也是亮點,包括國光劇團的《三個人兒兩盞燈》、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孟婆客棧:冥星雙飛俠》,以及明華園戲劇總團的《散戲》,在傳統藝術領域不斷創新,挑戰既有框架。邱瑗強調,這些團隊對於傳承的投入和堅持令人敬佩,他們展現出「捨我其誰」的態度,也是歌劇院藉由「遇見巨人」系列傳達給觀眾的精神,期待觀眾們進劇場,站上巨人的肩膀看世界,見證經典作品的獨特神采,體會當代的精神與價值。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