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108

23

Sep
2024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女高音曹秀美曾經說過,成功的事業和家庭生活無法兼顧,所以她選擇事業。雖然能兼顧二者大有人在,但也表示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拉脫維亞次女高音嘉蘭莎(Elîna Garanča)來說,能否兩全的關鍵在於自我設定的目標。她重視家庭,所以和指揮家丈夫奇瓊(Karel Mark Chichon)花很多時間討論兩人的工作時間表。他們提前仔細計畫幾年內的家庭時間和工作時間,努力讓夫妻分開不超過三個星期,不離開孩子超過十天。

兩個世界

在二0二0年十一月修訂增編出版的嘉蘭莎第二本自傳《兩個世界之間:我踏上世界歌劇舞台的旅程》裡,「兩個世界」指的是成長過程中,兩種看似完全對立卻又同時存在的環境。嘉蘭莎一九七六年出生於有悠久合唱傳統的拉脫維亞首府里加,父親雅尼斯‧嘉蘭斯是合唱指揮,母親阿妮塔‧嘉蘭莎是拉脫維亞著名的藝術歌曲次女高音與聲樂教師。

家就在劇院旁邊,所以嘉蘭莎從小參加音樂會或排練,也常有音樂家到家中聚會。學校放假的時候,嘉蘭莎與大三歲的哥哥小雅尼斯‧嘉蘭斯會到鄉下和務農的祖父母一起生活。在這裡,他們要每日早起,和大人一起搬運重物、除草、餵食動物、擠奶、收集蜂蜜⋯⋯在光鮮亮麗的事業外表下,嘉蘭莎形容自己內心住著農夫和園丁,是「最會唱歌的擠奶工」。現在她在西班牙和拉脫維亞的住家都仍然種植著番茄、黃瓜、洋蔥、水果,農事帶給她很大的滿足感。

母親的影響

母親開始在學校教導演員語言和歌唱等課程後,五歲的嘉蘭莎開始有機會接觸戲劇。當她看一名身著毛衣、牛仔褲的女孩換上禮服、戴上皇冠,立刻搖身變成公主的時候,戲劇的魔力吸引了她。因為父母的要求,兄妹倆從小學習鋼琴,但心裡並不喜歡。哥哥很快就放棄,妹妹則被迫學了十二年,但是對未來是一片茫然。成名後的嘉蘭莎被問到為什麼後來選擇歌劇時,她的答案聽似玩笑,但是又有幾分真實性:「因為做什麼都失敗。」她試過報考戲劇、寫作、學音樂劇、賣家具、當酒吧服務生、做劇院行政⋯⋯全都不成功。為了生活,嘉蘭莎曾在蘇聯解體的一九九0年代做打掃房屋的零工。有一個美國客戶熱愛歌劇,收集許多當時在里加非常少見的CD。於是嘉蘭莎會在客戶的公寓裡一邊打掃、熨衣服,一邊聽著CD大聲唱歌。她開始了解巴洛克歌劇,知道原來外面的世界有個像芭托莉這樣的次女高音。

雖然嘉蘭莎的母親本人就是優秀的聲樂家與教師,但是她從不鼓勵女兒走上同樣的路,因為她了解鮮花與掌聲背後的淚水。當十七歲的嘉蘭莎告訴母親想學習聲樂時,母親立刻搖頭反對,理由是「迪斯可和香煙已經毀了妳的嗓子」。當時嘉蘭莎有不錯的音色,但是音域、音量、力度都不夠。雖然不贊成,阿妮塔還是為女兒找了音樂老師準備報考拉脫維亞音樂學院。從錄取的那一刻開始,舞廳、香煙、夜生活⋯⋯全部結束。二十歲才開始認真學習唱歌的嘉蘭莎努力追趕進度,並且到維也納和美國學習。

生涯起步

起步晚,但是嘉蘭莎走上世界舞台的速度很快。一九九八年,她在維也納參加奧地利貝芙黛芮國際聲樂大賽沒能進入決賽,但是當時德國麥寧根國家歌劇院總監米利茨很欣賞嘉蘭莎的表現,邀請她到麥寧根甄試。不顧父母的反對,沒有錢買機票的嘉蘭莎帶著三十公斤的行李箱,從里加搭二十小時長途巴士前往柏林再轉乘火車。不會說德語的嘉蘭莎在情人節那天到達麥寧根,暫住在劇院技師家中的地下室小房間。靠著一本德文字典與電視節目,嘉蘭莎很快學會德語,展開全新的駐院歌手生活。
嘉蘭莎到麥寧根之後的表現只能稱為平步青雲。一九九九年得到芬蘭海林國際聲樂大賽第一名,二00一年在英國卡地夫國際聲樂大賽雖然只進到決賽,但是得到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合約。二00三年,嘉蘭莎在薩爾茲堡音樂節演出莫札特《提托王的仁慈》;二00五年與DG簽約。

慎選角色

嘉蘭莎把聲樂家形容為拳擊手:體重升級會失去反應速度,追求速度則會失去力量,所以她挑選角色十分小心。隨著年齡和嗓音的發展,她選擇的角色一開始是莫札特,然後是所謂的「褲子角色」,也就是反串年輕男性的劇目。接下來當然是所有次女高音都要挑戰的比才《卡門》,也是讓嘉蘭莎站上首席次女高音的關鍵角色。由於她的理想目標是「成為」某個角色,而不是「扮演」某個角色,所以為了演好「卡門」,她和先生開車到西班牙各地探險,欣賞吉普賽人在洞穴中跳佛朗明哥、以西班牙語和吉普賽人交談、到塞維亞看鬥牛、親自前往歌劇中描述的山區⋯⋯透過田野調查了解吉普賽人真正的生活方式,再把親身體驗融入演出裡。

幾次演出《卡門》,最著名的版本應該是二0一0年一月與阿藍尼亞、內澤特─塞甘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除了因為它在全球電影院直播並且出版DVD外,嘉蘭莎唱演俱佳,生動刻畫角色倨傲的個性與旺盛的生命能量,也是獲得極高口碑的原因。我尤其喜歡嘉蘭莎最後表現出來寧死不從的倔強感。

由於導演艾爾(Richard Eyre)對舞蹈表現要求極高,很吃演員體力。為了第二幕的舞蹈,嘉蘭莎每天跑步八到十公里來保持體型,「我從來沒有那麼健康過。」嘉蘭莎說。此外典型高大金髮北歐女性的嘉蘭莎,為了符合一般人對吉普賽女性的刻版印象,經常被迫戴上深色假髮。不過西班牙北部確實有金髮吉普賽人,她有幾次以原髮色造型詮釋「卡門」,像是柏林、巴黎。



嘉蘭莎對法語劇目情有獨鐘,她的其他著名法語角色有聖桑的「達麗拉」,最愛的角色則是《鄉間騎士》中,因為被愛人背叛感到痛苦與嫉妒的「桑圖札」。年過四十之後,嘉蘭莎慢慢捨棄不再適合年齡的劇目,她不再反串年輕男孩,也表示「沒有人會想看到六十幾歲的卡門」,轉而挑戰像華格納《帕西法爾》「昆德麗」、《唐懷瑟》「維納斯」、《羅安格林》「奧特魯德」,或是巴爾托克《藍鬍子的城堡》這樣戲劇性強烈的角色。

二0二三年一月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演出《阿伊達》埃及公主是嘉蘭莎另一座高峰。當一九九八年一月,嘉蘭莎站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頂層,看著札吉克演唱埃及公主時,二十一歲的她心中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沒想到二十五年後,換她站在舞台上,挑戰這個心目中最完整的次女高音角色。這一檔演出堪稱當前歌劇界《阿伊達》的夢幻組合。除了嘉蘭莎之外,「阿伊達」是涅特列布科,「埃及將軍」則是約納斯‧考夫曼。指揮仍然是內澤特─塞甘。

家庭與事業

有一年在里加與拉脫維亞國家交響樂團演出,因為原訂指揮臨時無法登台,劇院安排一名英國年輕指揮前來客席。這個英國小夥子叫做奇瓊,一九七一年出生於倫敦,成長於直布羅陀,畢業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在一個缺乏古典音樂的環境中刻苦成為指揮,擔任過辛諾波里與葛濟耶夫的助理。奇瓊第一次排練就遲到,但是當他伸出右手向嘉蘭莎問候時,她的腦中突然浮現一個念頭:「我可能會嫁給這樣的男人?」不過一直到演出結束後的某次聚會,嘉蘭莎才有機會和奇瓊聊天,發現兩人有很多共同話題。

第二天,兩個人從中餐聊到晚餐,從此成為知己。嘉蘭莎與奇瓊在二00六年結婚,對婚姻的共識是一起經營家庭,教養女兒;工作上則視對方為藝術合作夥伴,不是配偶。二0一九年開始,兩人在奧地利啟動培育青年歌手的「未來之聲」計畫。它像是提供奧地利年輕歌手的小型聲樂比賽,每年優勝者除了有機會與嘉蘭莎、奇瓊在奧地利格特維克修道院舉行的「星空下的古典音樂」戶外音樂會上演出,往後嘉蘭莎也會以前輩的角度提供建議與幫助,給予後輩心理上的支持。

由於奇瓊來自深受西班牙文化影響的直布羅陀,不少人以為她對西班牙文化的熱愛來自丈夫。事實上,喜歡演唱西班牙語歌曲的母親才是點燃她熱情的人。在嘉蘭莎決定成為聲樂家之後,母親成了她最大的心理支柱與最好的老師。當她在國外獨自奮鬥感到絕望時,總是打電話回家向媽媽哭訴「我要回家了」。母親在二0一五年逝世後,嘉蘭莎甚至哀傷到失去聲音,兩、三個月沒有說話,更別說是唱歌。直到意識到自己有丈夫和兩個女兒,有身為母親的責任時,嘉蘭莎才努力回到生活軌道。

「在舞台上,我完全屬於觀眾。可是大幕落下,掌聲停止時,我回到現實生活中,是個母親,妻子、女兒和女性。」雖然她仍為自己錯失大女兒第一次走路、沒參加孩子的芭蕾表演而懊惱,但是她也希望女兒看到母親熱愛工作的模樣。「我總是說我過著雙重生活,歌唱家的埃琳娜與家庭中的埃琳娜是完全不同的。這種平衡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也有助於我在舞台上的表演。」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