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 AI】藝文人士的AI課006

13

Sep
2024

                         
 
文/NoblerSubtlety793 

回顧電腦發展的歷程,影像與音效的演化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章節之一。  
從最初的單色文字介面,到今日栩栩如生的3D遊戲與高解析度影片,這一切的進步都仰賴著無數工程師的努力與創新。 

要深入探討電腦影像與音效的發展,我們必須先回顧幾個關鍵的技術名詞與商業品牌:NVIDIA、ATI、Matrox、S3、3dfx、微軟的DirectX .SGI公司的OPEN GL、AdLib音效卡以及Sound Blaster跟 Yamaha的YGY611。  
 
這些名稱代表著電腦軟體、遊戲開發商、顯示卡與音效卡早期發展的關鍵里程碑。 

最早的帶螢幕電腦可以追溯到1949年,當時劍橋大學的「電子延遲存儲自動計算機」(EDSAC)首次配備了CRT(陰極射線管)螢幕。 

這台電腦的CRT螢幕主要用於監測電路,但博士生道格拉斯(Sandy Douglas)為EDSAC寫了一個井字遊戲程式,利用CRT螢幕顯示井字與“O”、“X”符號,這成為史上第一個視覺化的電腦遊戲。 

CRT螢幕的最初用途: CRT螢幕最初並非專門用於顯示圖形或文字,而是在各種電子設備中用於顯示波形、信號等。EDSAC上的CRT螢幕主要用於監控計算過程,顯示各種狀態信息。 

真正讓CRT螢幕專門作為輸出裝置的商用電腦是1959年由迪吉多電腦公司(Digital Equipment) 推出的PDP-1,自此開始,CRT螢幕逐漸成為電腦的標準配備 

EDSAC與CRT螢幕的結合: 1949年的EDSAC確實是早期將CRT螢幕用於顯示的電腦之一,這標誌著電腦與視覺化介面的初步結合。 
在EDSAC之前,也有一些電子遊戲機使用類似的技術來顯示簡單的圖形。 

嚴格來說,最早的視覺化電腦遊戲的概念可能更廣泛,涵蓋了各種形式的圖形互動。 

PDP-1的商業化: PDP-1的出現將CRT螢幕的應用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使其成為電腦的標準配備。 

📌CRT螢幕的演進: CRT螢幕在隨後的幾十年裡不斷發展,從黑白顯示逐漸過渡到彩色顯示,分辨率也大幅提升。 

📌其他顯示技術的發展: 雖然CRT螢幕一度成為主流,但隨著液晶顯示技術(LCD)的成熟,CRT螢幕逐漸被淘汰。 

📌CRT螢幕的技術發展: 從黑白到彩色,從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CRT螢幕的技術不斷進步。 

📌其他顯示技術的競爭: CRT螢幕並不是唯一的顯示技術,等離子顯示器、液晶顯示器等也在不斷發展,並最終取代了CRT螢幕。 

📌電腦遊戲的發展: 視覺化電腦遊戲的概念隨著電腦硬件和軟體的發展不斷演變,從簡單的文字遊戲到如今的3D遊戲,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最早的電腦音效卡和顯示卡出現於1980年代。以下是一些關鍵的歷史里程碑: 

科學計算:最早的電腦主要用於科學計算,對音效的需求並不大。 

第一代個人電腦(PC) 

IBM PC:以IBM PC為代表的個人電腦出現後,人們開始將電腦用於娛樂和多媒體,隨之而來的是對音效的需求。 

1983年 - IBM PC XT 

內置音效芯片:這款電腦通常被認為是第一款配備內置音效芯片的個人電腦之一。不過,它的音效功能非常基礎,只能產生簡單的嗶聲。 

1987年 - AdLib音效卡 

商業化音效卡:AdLib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商業化的音效卡,AdLib Music Synthesizer Card,這是第一款專門為IBM PC設計的音效卡,使用了Yamaha YM3812音源晶片。 

1989年 - Sound Blaster 

革命性產品:Creative Labs推出了Sound Blaster音效卡,這款音效卡不僅提供了AdLib的FM合成音效,還增加了數位音效播放和錄製功能,迅速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產品。 

1997年 - AC’97 

標準制定:Intel於1997年制定了AC’97(Audio Codec '97)標準,這是一個針對音效卡和主機板音效功能的標準。AC’97標準要求音效系統能夠對16bit或20bit、48KHz取樣率的立體聲輸入輸出訊號進行編解碼。 

2004年 - HD Audio 

高傳真音效:Intel於2004年推出了HD Audio(High Definition Audio)標準,這是一個針對高解析度音頻的標準,支援多聲道音效和高解析度音頻。HD Audio標準解決了AC’97系統的取樣率轉換問題,並提供了更高的音質。 

結論 

雖然IBM PC XT可以說是第一款配備內置音效芯片的PC,但Sound Blaster卡才是真正推動PC音效發展的關鍵產品。隨著後續AC’97和HD Audio標準的推出,音效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為用戶提供了更高品質的音效體驗。 

顯示卡 

早期電腦: 早期電腦的顯示功能非常簡單,通常只用於顯示文本。 

以下是根據年份和各家顯卡產品的發展順序整理的顯示卡歷史,並延伸到2024年: 

1980年代 

1981年: IBM推出了MDA (Monochrome Display Adapter),僅支持單色顯示。 

1981年: IBM推出了CGA (Color Graphics Adapter),支持彩色顯示,解析度為320x200像素。 

1984年: IBM推出了EGA (Enhanced Graphics Adapter),支持16種顏色,解析度提升至640x350像素。 
1984年: Yamaha在COMDEX展覽上發表了YGY611顯示晶片,具備先進的3D渲染技術,但缺乏2D VGA功能,只能作為輔助處理器使用。 

1990年代 

1991年:ATI推出了Mach8,這是第一款專門為圖形處理設計的顯示卡。 

1995年:NVIDIA推出了NV1,這是他們的第一款顯示卡。 

1996年: 3dfx推出了Voodoo Graphics,這是第一款專門為3D圖形加速設計的顯示卡。 

1999年:NVIDIA推出了GeForce 256,這是第一款被稱為GPU(圖形處理單元)的顯示卡。 

2000年代 

2000年: ATI推出了Radeon DDR,這是第一款支持DDR記憶體的顯示卡。 

2002年: NVIDIA推出了GeForce 4 Ti系列,這是當時性能最強的顯示卡之一。 

2006年: NVIDIA推出了GeForce 8800 GTX,這是第一款支持DirectX 10的顯示卡。 

2008年: AMD(收購了ATI)推出了Radeon HD 4870,這是第一款使用GDDR5記憶體的顯示卡。 

2010年代 

2010年: NVIDIA推出了GeForce GTX 480,這是第一款基於Fermi架構的顯示卡。 

2012年:NVIDIA推出了GeForce GTX 680,這是第一款基於Kepler架構的顯示卡。 

2013年:AMD推出了Radeon R9 290X,這是第一款支持Mantle API的顯示卡。 

2016年:NVIDIA推出了GeForce GTX 1080,這是第一款基於Pascal架構的顯示卡。 

2017年:AMD推出了Radeon RX Vega 64,這是第一款基於Vega架構的顯示卡。 

2020年代 

2020年: NVIDIA推出了GeForce RTX 30系列,基於Ampere架構,支持第二代光線追蹤技術。 

2022年: AMD推出了Radeon RX 6000系列,基於RDNA 2架構,支持光線追蹤技術。 

2024年:NVIDIA推出了GeForce RTX 40系列,基於最新的架構,進一步提升了光線追蹤和AI性能。 

這些顯示卡的發展標誌著圖形技術的快速進步,從最初的簡單文本顯示到如今的高性能3D圖形和AI加速 
 
開源圖形技術的崛起 

在專有圖形 API 如 DirectX 和 Metal 獨霸天下的同時,開源圖形技術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Linux 圖形棧(如 X.Org Server、Wayland)為 Linux 系統提供了強大的圖形基礎,而 Mesa 3D 作為一個開放源碼的圖形庫,提供了對 OpenGL API 的實現,並不斷拓展其功能。 

Mesa 3D 的重要性: Mesa 3D 不僅為 Linux 系統提供了免費、可定制的圖形驅動,還促進了圖形技術的透明度和可驗證性。它為研究人員和開發者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圖形硬件和軟體的平台,加速了圖形技術的創新。 

開源圖形技術的影響: 開源圖形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圖形硬件的兼容性,降低了圖形軟件的開發成本,並為自由軟件和開源軟件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雲端遊戲的興起與挑戰 

雲端遊戲是一種通過雲端伺服器來運算和渲染遊戲,並將畫面串流到用戶端的遊戲方式。這種方式對顯卡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性能、低延遲的編碼與解碼: 雲端伺服器需要將渲染後的畫面高效地編碼成視訊流,並傳輸到用戶端進行解碼,這對編解碼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大規模並行處理: 多個用戶同時遊玩遊戲,需要雲端伺服器具備強大的並行處理能力,以保證每個用戶都能獲得流暢的遊戲體驗。 

低功耗: 雲端伺服器需要在保證性能的同時,盡可能降低功耗,以降低運營成本。 

AI 在圖形渲染中的應用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圖形渲染的方式。 

神經網絡渲染: 神經網絡可以學習真實世界的圖像數據,並生成逼真的圖像。這使得我們能夠創建更複雜、更逼真的場景,而無需繁瑣的手工建模。 

實時風格轉換: AI 可以將一張圖像的風格轉換為另一張圖像的風格,實現實時的藝術風格轉換。 

超分辨率: AI 可以將低分辨率的圖像放大,同時保持細節,實現超分辨率。 

光線追蹤加速: AI 可以加速光線追蹤的計算過程,使實時光線追蹤成為可能。 

影響因素 

應用需求: 電腦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展,對音效和顯示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技術進步: 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為音效卡和顯示卡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基礎。 

市場競爭: 各大廠商之間的競爭促使音效卡和顯示卡的性能不斷提高,價格不斷降低。 

最早的電腦音效卡和顯示卡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因為它們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不過,Sound Blaster卡和VGA顯示卡的出現,標誌著PC音效和顯示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影響各家顯卡廠商的不斷調整設計方向的是來自PC兩大軟體跟遊戲廠商多方陣營的需求, 
這其中還包括了眾家2D3D繪圖引擎公司 這部分會在後面提到 ,
它們或創新或跟隨 有時也會互相配合 這才使得後來的電腦聲音影像相關軟硬體越來越強大更完美 。

在電腦影像與音效技術的發展歷程中,顯示卡和音效卡的進步無疑是關鍵的推動力。從最早的MDA和CGA顯示卡,到如今的高性能NVIDIA和AMD顯示卡,這些技術的演進標誌著電腦圖形和音效技術的飛躍。 

這些進步不僅來自於硬體技術的提升,也得益於軟體和API的發展。微軟的DirectX和蘋果的Metal等API為顯卡提供了標準化的接口,使得開發者能夠充分利用硬體性能,創造出更加逼真的圖形和音效效果。 

此外,繪圖引擎如Unreal Engine和Unity等,與顯卡廠商的合作也促進了技術的進步。這些引擎利用顯卡的硬體加速功能,實現了高效能的圖形渲染,為遊戲和多媒體應用帶來了極致的視覺體驗。 

結語:技術融合與產業變革的交響曲 

電腦影像與音效技術的發展歷程堪稱數位時代的一部宏偉交響曲,由無數創新者、工程師和企業家共同譜寫。這不僅僅是技術進步的簡單疊加,更是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重塑了我們與數位世界交互的方式。 

在這場技術革命中,硬體製造商、軟體發展者和API設計者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生態系統。硬體廠商如NVIDIA、AMD和Intel不斷突破物理限制,推動摩爾定律向前發展;軟體巨頭如Microsoft、Apple和各大遊戲公司則充分利用這些硬體優勢,將創意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數字體驗。而OpenGL、DirectX和Metal等API則扮演著關鍵的仲介角色,它們不僅統一了開發標準,還直接影響了整個行業的技術路線圖。 

這種多方協作的模式催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從最初的圖元級圖形到今天的即時光線追蹤,從單音道PC喇叭到沉浸式3D音訊系統,每一步進展都凝聚著跨領域的智慧結晶。這些技術進步不僅改變了娛樂產業的面貌,還深刻影響了科研、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在電影製作中,CGI特效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在科學視覺化領域,複雜的資料模型變得直觀易懂;在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技術中,我們看到了人機交互的未來方向。 

然而,技術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相容性問題、性能瓶頸、能耗挑戰等難題常常困擾著整個行業。正是這些挑戰推動了更深層次的創新,如異構計算、AI輔助渲染等前沿技術的出現。同時,開源社區的崛起也為這個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Linux圖形棧和開源渲染引擎的發展就是明證。 

展望未來,隨著5G、邊緣計算、量子技術等新興領域的發展,電腦影像與音效技術必將迎來新的變革。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加智慧化的渲染系統、更加自然的人機交互介面,甚至是突破二維平面的全息顯示技術。這些進步不僅將帶來更加逼真的視聽體驗,還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工作、學習和社交的方式。 

在接下來的系列中,我們將深入探討OpenGL、DirectX和Metal這三大API的發展歷程及其對行業的深遠影響。這些API不僅是技術標準,更是一面鏡子,反映了整個行業的技術走向和市場格局。通過剖析它們的演變,我們將更清晰地看到技術創新、市場需求和行業政策是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塑造了現代電腦圖形學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軌跡。 

這段波瀾壯闊的技術史詩啟示我們,真正的創新源於開放、協作與不懈的探索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推動我們不斷突破想像力的邊界,編織出越來越絢麗的數字世界圖景。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的熱情,或許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素質。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