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106

09

Sep
2024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自從姐姐伊娃‧華格納─帕基耶(Eva Wagner-Pasquier)退出,二0一五年獨自擔任拜魯特音樂節藝術總監以來,卡塔琳娜‧華格納(Katharina Wagner)一直致力於讓這個音樂節創新和現代化。她的新舉措和管理風格引發不少爭議,但是也為這個從一九五一年之後,固定每年演出華格納作品的古老歌劇節注入活水。這兩年最受矚目的全新製作,即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戲劇教授謝伊布(Jay Scheib)導演,赫拉斯─卡薩多(Pablo Heras-Casado)指揮的《帕西法爾》。除了這是赫拉斯─卡薩多第一次在拜魯特露面,最大亮點是拜魯特音樂節首度在演出中嘗試「擴增實境」技術(Augmented Reality, AR)。

這不是拜魯特第一次接觸新技術。二0二一年,音樂節和謝伊布聯手推出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作品《成為齊格菲》(Sei Siegfried)。謝伊布把歌劇《齊格菲》裡的屠龍片段轉化為3D立體的虛擬世界。戴上頭戴式VR裝置Oculus Quest,觀眾就能親自化身為屠龍的齊格菲。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部影片,特別是四分三十秒之後的這一段。只是《成為齊格菲》裡虛擬實境的電玩趣味,到了二0二三年擴增實境的《帕西法爾》卻招來幾近一面倒的惡評,也引起擴增實境究竟是打破舞台鏡框限制,擴充舞台可能性;還是干擾了藝術表演的爭議。

擴增實境運用在戲劇演出上,目前還有許多器材和技術上的限制。以《帕西法爾》為例,因為眼鏡價格昂貴而且沒有多餘的服務人力,滿座一九二五名聽眾裡,能使用AR眼鏡的貴賓、媒體還有加購票券的觀眾,每場最多只有三百三十人,也就是不到兩成的觀眾可以真正體驗到AR效果,而這些幸運兒必須至少提前兩個小時到劇院報到,提供視力度數並且由專人插入矯正鏡片。度數太深又不能戴隱形眼鏡的人,那就謝謝再聯絡。演出前,幸運兒們必須先戴上專屬眼鏡調校焦距,而且只要拿下重新戴上就要再調一次。更嚴重的問題是,AR眼鏡不輕,即使長達四個多小時的演出有中場休息,鼻樑上墊著手帕也無法忍受長時間重壓,更何況七、八月的拜魯特天氣炎熱,鼻子上這不斷下滑的沉重玩意兒還會發熱!

好,如果你能忍受上述所有的不適,會看到什麼呢?首先是變暗的舞台,然後是可能來自360度的各種影像,例如:鴿子、受傷的天鵝、星星、骷髏頭、模擬十八禁的影像、蝴蝶、塑膠袋、垃圾⋯⋯一堆品質被形容為「九0年代電玩遊戲」的影像設計。這些影像即使不看也不會影響理解戲劇,反倒有讓觀眾從表演中分心的風險。有趣的是,到場的政府文化官員、巴伐利亞州州長在媒體上大讚這次演出之餘,也承認「不戴眼鏡的情況下,我更能融入這場演出」,「⋯⋯幾乎沒怎麼戴過。老實說,我覺得不戴眼鏡更好。」多篇評論則是直言「請忘掉愚蠢的眼鏡」。雖然二0二四年版的影像內容經過精簡和改良,樂評人們依然不買帳。

那麼,沒有AR眼鏡會看到什麼呢?來看看拜魯特音樂節釋出的二0二三年首演版片段。為了不讓現實影像與不到兩成AR觀眾可以看到的虛擬影像重疊或相互干擾,由連漪(Mimi Lien)設計的舞台單調簡陋到讓人吃驚。顧及到舞台不能一直太空洞,於是天幕三不五時會出現對焦在某個角色、場景的即時影像。但是為了取景,手持設備的攝影師在舞台上走來走去 ,近距離拍攝角色或場景元素(例如聖矛的傷口),在舞台上的舉止活像是跑錯棚的觀光客,也讓人出戲。

謝伊布以AR版的《帕西法爾》批判現今環境濫採資源和環境破壞。故事背景設在一個為了降低碳排放而使用再生能源技術的世界。為達到減碳目的,人們轉而大量開採製造電池的鋰礦和鈷礦,下場反而是更破壞生態。於是舞台上有混凝土荒地、毒水廢料池。聖杯騎士守護的金屬元素的秩序,聖杯則是鈷元素。

最後帕西法爾打碎聖杯,象徵反對資源爭奪⋯⋯先不管謝伊布的理念有多崇高,宣揚的環保意識有多偉大,我納悶的是:這部宣傳環保作品所使用的AR眼鏡,不就有鋰電池嗎?至於為什麼台上出現兩個「昆德麗」,與其他角色又是什麼關係?那已經超出我能理解的範圍。

如果有九成觀眾不滿意舞台呈現,那麼在音樂上,倒是有八成五左右的聽眾感到非常滿意。我覺得DG錄製這套專輯根本是撿到寶,因為原定的男女主角並不是沙格(Andreas Schager)與嘉蘭莎(Elîna Garanča),但是沙格的音色明顯比原訂的卡列亞(Joseph Calleja)更適合「帕西法爾」這個角色。至於嘉蘭莎,「昆德麗」是她在二0二一年才首度演出的新角色,兩年後與古巴諾娃(Ekaterina Gubanova)一起上場救火。

嘉蘭莎兩次演出都發行實況錄音,有興趣的人可以比較兩個版本。這是她在拜魯特的第一次演出,然而她演出的層次與多變性,明顯比兩年前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版本更好,

指揮家赫拉斯─卡薩多的細膩與精準,被樂評人稱為「真正帶來新氣象的『聖杯守護者』」。在此之前,沒有人想過赫拉斯─卡薩多會站上拜魯特的指揮台,因為他擅長的是早期音樂,指揮十九世紀以降的作品則經常招來兩極化評論。但是卡塔琳娜‧華格納在馬德里皇家劇院(Teatro Real)聽到他指揮的《尼貝龍的指環》後,立刻邀請他到拜魯特。因為《帕西法爾》的表現,拜魯特音樂節已經宣布,赫拉斯─卡薩多會是二0二八年《尼貝龍的指環》新製作的指揮!

雖然這次擴增實境在《帕西法爾》的效果評論普遍不佳,認為是一次「為技術而技術」的無意義嘗試,但是我不認為這是AR在表演舞台上的絕路。畢竟科技在今日幾乎以「一日萬里」的速度向前躍進,今日的難題,或許一覺醒來已經被克服。很難想像一年,甚至半年後,AR的畫質、互動效果會有多大的突破,大眾也一定愈來愈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和接受這些前瞻技術。

再者,我們莫忘「拜魯特」的初衷,當年華格納就是對傳統劇院效果不滿足,為了達到當年自己腦中「驚世駭俗」的特效,才成立了這個劇場和藝術節。這麼說來,這個藝術節就是要有挑戰未來世界的勃勃雄心,才算不辜負當年華格納苦心期許。AR技術總有一天會變得成熟完善,配上精心構想、深思熟慮的設計,可能會繼續為華格納這部劇作,增添一些非凡的體驗。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