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105

02

Sep
2024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圖/取自圖恩巴赫週音樂節(Bachwochen Thun)網站

圖恩(Thun)是瑞士德語區一個充滿中世紀風情的城市。除了美景,每年舉行的圖恩巴赫週音樂節(Bachwochen Thun)也是吸引觀光客前往旅遊的重頭活動之一。今年音樂節引起音樂媒體廣泛報導的原因之一,是主辦單位一部不到三分鐘,以深偽技術製作的宣傳片「巴赫的真實面貌」。

影片一開始,畫家E. G. 豪斯曼(Elias Gottlob Haußman)正在為巴赫繪製肖像。巴赫想起今天就是截稿日,得把手稿交給抄譜員,於是顧不得畫家還在工作,趕快坐下來趕工。寫著寫著,巴赫想到,有個以他為名的音樂節「圖恩巴赫週音樂節」今年計畫演出四首管弦樂組曲,主辦方希望他能出席音樂會。但是除了萊比錫聖多默宗徒堂的工作繁重,視力衰弱也帶給他相當的痛苦,這些都讓巴赫懷疑自己的身體否能負荷這趟旅行。最後巴赫決定放棄,不過他請求愛樂者去聽聽這場演出,看看巴赫週音樂節的活動,再傳訊告訴他結果。

飾演歷史人物角色,以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訴諸高超的造型梳化,讓演員儘可能看起來像人物本尊,例如以前我提過李希特客串演出李斯特的蘇聯電影《作曲家葛令卡》,或是描寫柴科夫斯基嘗試蠟筒錄音的短片《留聲機》。近年日新月異的化妝技術讓演員的變容愈來愈仿真,就像電影《大師風華:真愛樂章》裡,布萊德利‧庫柏化身成為不同時期模樣的伯恩斯坦 。但是無論哪一種做法,總是無法完全掩蓋演員本來的面貌,與歷史人物多少還是有些差別。

現在這個舊時代過去了!AI和數位深偽技術可以直接替換人臉,而且只需要一張正面照片,就可以讓歷史人物復活。可是巴赫沒有正面照片,怎麼辦?圖恩巴赫週音樂節找來著名的伊朗電腦圖形藝術家哈迪‧卡里米(Hadi Karimi),擔負讓巴赫「起死回生」的重任。

愛樂者應該對哈迪‧卡里米的作品很熟悉,因為有多本古典音樂雜誌以他電腦繪製的舒伯特、蕭邦、拉赫曼尼諾夫(https://reurl.cc/Nlyyoe)、李斯特⋯⋯當過封面或是內文配圖。哈迪‧卡里米原本是以Photoshop作畫的平面數位畫家,對於製作肖像最感興趣。陸續學習3ds Max、Cinema 4D與Autodesk Maya等立體繪畫軟體之後,他覺得3D藝術與自己風格更加契合,因此決定轉向。

轉向之後,因為選擇的題材在3D藝術領域尚屬先驅,追蹤哈迪‧卡里米社群媒體帳號的人數因而快速增長,成了立體肖像雕塑的翹楚,Netflix韓劇《Sweet Home》第三季裡也有他的作品。因為喜歡古典音樂,蕭邦是哈迪‧卡里米立體寫實肖像的第一批題材之一,此後古典音樂家也成了他的創作重點。

歷史人物的面部重建困難度在於參考資料有限。舉例來說,哈迪‧卡里米的中年李斯特雕塑除了參考這段時期的照片、二十七歲的生前面具照片,閱讀文獻中身邊人士的描述也很重要。再加上從音樂創作捕捉個性,繪製出皮膚白皙、有一雙淡褐色眼睛與棕色頭髮,表情漫不經心的中年李斯特。

至於巴赫,雖然後人知道他下葬的墓地,但是位置並不清楚,因此一八九四年發現的遺骸只能說是「疑似」,至今仍無法確定是否為巴赫。再加上當時沒有為亡者製作死亡面具的習慣,哈迪‧卡里米唯一可靠的來源就是E. G. 豪斯曼繪製的肖像。

「巴赫的真實面貌」影片在瑞士伯恩十六世紀興建的霍利根堡(HolligenCastle)拍攝,由演員米勒(Christoph Müller)飾演巴赫,約斯特(Eugen Jost)飾演E. G. 豪斯曼,後製時期以AI把米勒面容替換為哈迪‧卡里米數位3D重建的面貌,呈現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巴赫。

假設影片內容為真,為什麼片中巴赫必須放棄出席圖恩的演出呢?以下是認真魔人計算的結果:

巴赫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是從阿恩施塔特出發,徒步前往呂別克聽布克斯泰胡德的演出。略去停留在呂別克與回程時間,後人估計,從阿恩施塔特到呂別克約四百公里的距離,二十歲的巴赫花了十到十四天。

創作之外,巴赫在萊比錫聖多默宗徒堂還要負責大大小小的音樂事務,以及每週在宗教儀式上指揮合唱團。即使老闆准假,萊比錫到圖恩有七百一十六公里,六十一歲的巴赫少說得走兩個月。從E. G. 豪斯曼描繪出的浮腫臉部以及巴赫晚年的視力問題,他很可能患有第二型糖尿病。這一趟旅行快則起碼半年,還是饒了老人家吧!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