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約莫在今年七月,各大音樂新聞頻道刊出巴西大提琴家梅內塞斯(Antonio Meneses)因病停止演出、辭去教職,並且取消八月預定在義大利舉行的大師班消息。很快地,八月三日就傳出他因為高度惡性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在瑞士逝世,享年六十六歲。
愛樂者對梅內塞斯最早期的印象,應該是一九八三年與慕特(Anne-Sophie Mutter)合作、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協奏的布拉姆斯複協奏曲錄音,一九八六年再度被卡拉揚 挑選為《唐吉訶德》錄音的獨奏家,以及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八年加入著名的「美藝三重奏」(Beaux Arts Trio)。他的國際演奏事業是在贏得一九八二年的柴科夫斯基大提琴大賽金牌後起飛,表面上看來似乎和現在大部分音樂家沒什麼兩樣,但是細究他少年時期在巴西的日子,就可以了解他和同時期音樂家的經歷非常不一樣。
梅內塞斯出生於巴西東北部的港口城市累西腓(Recife),因為父親在里約歌劇院樂團演奏法國號,所以梅內塞斯成長於這個巴西文化生活最豐富的城市。雖然父親的工作讓一家五兄弟很早接觸到歌劇、古典音樂,但是五兄弟全都學弦樂的理由並不是出於熱愛音樂,或是「從小展現不凡音樂天賦」之類的慣見理由,而是父親看到樂團很缺弦樂手,為了讓兒子們以後都有鐵飯碗,梅內塞斯十歲那一年,父親給他的這個長子買了把大提琴,告訴他「已經給你找了老師,下週就開始上課吧!」。接下來幾年裡,四個弟弟也分別被父親「塞」了大提琴與小提琴。還好,兄弟們都很爭氣,後來都成為里約的樂團音樂家。
梅內塞斯十歲開始學大提琴,十一歲加入里約市立劇院青年交響樂團,十四歲被巴西交響樂團聘用,忙碌穿梭於學校課程與樂團排練、演出之間。雖然是被迫學習大提琴,梅內塞斯後來終究還是「展現出不凡的音樂天賦」。
義大利大提琴家雅尼格羅(Antonio Janigro)到里約巡演時,發現十六歲梅內塞斯的才華,但是覺得他的基本訓練很差,因而提供機會讓當時只懂葡萄牙語的梅內塞斯到德國跟著自己學習。「剛開始時感到非常害怕,但我感覺到心裡有一種渴望進步的火花。」梅內塞斯說。
沒有任何獎學金支援,雖然父親盡可能寄錢到歐洲,但是當時巴西很難匯款到國外,所以梅內塞斯在德國的生活可說相當刻苦。除了以在巴西交響樂團存下來的薪水支撐第一年生活費,接下來都是靠大量承接婚喪場合的演奏賺錢。
一九七七年,二十歲的梅內塞斯總算苦盡甘來,在德國慕尼黑ARD國際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出現為他安排巴西與德國演出的音樂會經紀人,並有了與指揮大師薩瓦利希(Wolfgang Sawallisch)合作協奏曲的機會。五年後,已經有穩定演奏事業的梅內塞斯決定挑戰更知名的柴科夫斯基大賽。
老師雅尼格羅並不贊成梅內塞斯參賽,因為如果輸了,對於已經有基礎的演出事業反而不利。幸運的是,那一年柴科夫斯基大賽的蘇聯評審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古特曼(Natalia Gutman)、沙弗蘭(Daniil Shafran)並沒有把首獎評給自家選手莫尼格提(Ivan Monighetti),而是頒給梅內塞斯。贏得柴科夫斯基大提琴大賽金牌 也為梅內塞斯開啟更寬廣的路。
梅內塞斯的事業是教學、演出與錄音並重。在他錄製的數十張唱片裡,最台灣人而言,最別具意義的一張,是二0一一年三月與台灣大提琴家簡碧青 合作的瑞士作曲家法比安‧米勒(Fabian Müller)雙大提琴協奏曲。
這是作曲家為梅內塞斯而寫的作品,二0一一年二月在曼谷首演之外,梅內塞斯與簡碧青在次年五月也帶著它在新竹、台北與長榮交響樂團演出,並且在台灣舉行大師班。梅內塞斯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也為年輕大提琴留下許多深刻的警語。六十六歲之齡以音樂家來說,這正是藝術表現最成熟的頂峰階段,也是傳承後輩技術與經驗的最佳時機。驟然逝去,不能說不是世界樂壇的損失。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