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81

18

Mar
2024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作者特意為之,俄羅斯文學、戲劇中有好幾個同名的女主角,她們都有驚人相似的背景。然而在不同作家筆下,她們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就像托爾斯泰(Lev Tolstoy)與契訶夫(Anton Chekhov)小說裡的「安娜」。

暱稱「卡嘉」(Katya),意思是「純潔」的「卡捷琳娜」(Katerina)也是一樣。劇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Alexander Ostrovsky)與小說家列斯科夫(Nikolai Leskov)作品裡的「卡捷琳娜」都是小城裡的商人婦,都有一個坦不住自己父母又要求孝道外包,自己則藉口出外做生意逃避現實的懦弱丈夫。於是,年紀輕輕的她們有了向外飛的心。但是作家賦予兩個卡捷琳娜不同個性,於是她們各自發展出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一九一七年,一名軍人在戰時幫助六十三歲的捷克作曲家楊納傑克(Leoš Janáček)取得生活物資,楊納傑克因此結識他的妻子,二十六歲的史托斯洛娃(Kamila Stösslová)。楊納傑克瘋狂迷戀上這個比他年輕三十七歲,帶著兩個幼子的少婦。直到一九二八年逝世,楊納傑克寫給她的書信超過七百多封,封封熱情洋溢,不像寫給妻子的明信片般冷冷冰冰。

可是,這一次戀愛只是外遇不斷的楊納傑克自作多情。史托斯洛娃不只對老先生沒有一絲愛意,甚至對音樂,對楊納傑克的作品都不感興趣。面對楊納傑克瘋狂的書信攻勢,她採取「已讀不回」的消極態度。

不過,這十一年的痴迷激情點燃楊納傑克不少創作靈感。他讀到譯成捷克文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劇本《大雷雨》,對於被困在婚姻裡的少婦卡捷琳娜產生共鳴。他把史托斯洛娃投射在劇中愛好自由與大自然的卡捷琳娜,稱她是「我的卡嘉」,最後譜成歌劇《卡嘉‧卡巴諾娃》(Káťa Kabanová)。楊納傑克告訴史托斯洛娃,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劇本,要為它寫上「最憂鬱、最美麗而且充滿愛的音樂」。

以前讀《大雷雨》的劇本,一直無法認同被後人讚揚為「黑暗中的光明」的卡捷琳娜。我不是從道德觀點來批判她的婚外情,而是當她已經被有毒的婚姻扼住喉嚨到幾乎無法呼吸,看破一切的小姑鼓勵她勇敢去追求愛,甚至主動幫她安排幽會。可是她既想和情人廝守又想當個忠實的妻子,優柔寡斷的結果造成一切悲劇。文學評論家說她最後投伏爾加河自殺是「向真、向善、向美」,我倒覺得是她不斷猶豫搖擺後的必然結果。卡捷琳娜不幸的婚姻固然值得同情,但是她的死,不應該全部怪罪到嘴巴惡毒的婆婆頭上。

拉圖(Simon Rattle)是近年楊納傑克作品詮釋者中的亮點,他與倫敦交響樂團在二0二三年一月用音樂會型式演出楊納傑克《狡猾的小狐狸》之後,繼續以相同方式,在巴比肯中心演出《卡嘉‧卡巴諾娃》並且出版唱片。或許我不認同劇本,但是有了楊納傑克的音樂以及拉圖細緻的詮釋,對整個故事有了另一個角度的理解。而作曲家對女人的迷戀與投射,也讓《卡嘉‧卡巴諾娃》在楊納傑克的歌劇中,出現不一樣的戲劇性與溫柔。聽聽這段不到五分鐘的序奏,簡潔、生動又微妙的描繪出景色美麗但是又讓人悶到發慌的伏爾加河畔小城。

奧斯特洛夫斯基利用卡捷琳娜問小姑「為什麼人不會飛?」以及敘述自己從小就想像鳥一樣飛翔等一連串對話,帶出卡捷琳娜婚前活潑無邪的個性。而楊納傑克的這一段音樂,音樂風格幾乎讓我想到普契尼筆下那個很在意知更鳥築巢,天真又執著的蝴蝶夫人。她們都是年紀輕輕就嫁人的女孩啊。



不熟悉這部歌劇的人,可以看看倫敦交響樂團上傳的這段影片。打開Youtube簡單的字幕翻譯,對於了解楊納傑克音樂裡的戲劇性會很有幫助。這是第三幕第一場,前面配角片段可以略過,直接看這段幾個主要角色都上場的全劇高潮:小姑(Magdalena Kožená)向卡捷琳娜的情人(Simon O'Neill)通風報信,表示哥哥突然提早回家,嫂子現在慌亂到不知道該怎麼辦,而她異常的舉止已經引起婆婆的懷疑。

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原作裡,代表卡捷琳娜道德感的雷聲大作,驚恐的卡捷琳娜(Amanda Majeski)在小姑、婆婆(Katarina Dalayman)與丈夫(Andrew Staples)、情人的苛薄叔叔(Pavlo Hunka)面前,自己招了婚外情,連情人的名字都老實說出來。這是一段色彩豐富、戲劇性強烈讓人為之屏息的音樂。

最後卡捷琳娜投河自盡前有一段長長的獨白,大意是家像墳墓、河畔也是墳墓,然而這兒的墳墓至少有小樹、陽光、青草、鮮花和小鳥相伴,於是她決定縱身跳入伏爾加河。楊納傑克把歌詞縮到只有四句,但是既平靜又陰森,令人震撼而不捨。



看過奧斯特洛夫斯基與楊納傑克的「卡捷琳娜」,下星期讓我們來看看列斯科夫與蕭斯塔科維奇的「卡捷琳娜」,也就是歌劇《姆欽斯基縣的馬克白夫人》,是怎樣的另一種風貌。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