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80

11

Mar
2024

史特拉溫斯基曾經說過:「維瓦第是位偉大的笨蛋,他居然可以重複創作一模一樣的東西那麼多次。」這也成了後人譏嘲維瓦第最常引用的一句話。維瓦第在父親的啟蒙下學習音樂,接受神職教育後,於一七0三年在故鄉威尼斯的聖殤教養院(Ospedale della Pietà)工作。聖殤教養院專門收容十五歲以下的孤兒或弱勢兒童,男孩們接受謀生技能的培訓,女孩則學習音樂並組成樂團。這些樂團不僅演奏,還通過音樂會競演彼此較勁。

維瓦第在聖殤教養院的工作是教授女孩們拉小提琴,並為她們譜曲,因此絕大部分的協奏曲都是為她們創作,特別是著名的「聖殤的安娜瑪麗亞」(Anna Maria della Pietà)。

在這樣的需求下,必然得大量供應作品。因此,維瓦第一生寫了近五百首協奏曲,其中約一半是為小提琴而寫。然而,正如史特拉溫斯基所言,由於作品的同質性過高,現在最常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都集中在「和諧的靈感」(L'estro armonico)和包括《四季》在內的「和聲與創意的試驗」(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兩套曲集中。

儘管作品同質性較高,但別忘了,維瓦第身處在創作協奏曲的拓荒者時期,他透過這數百首聽起來相似的作品,為後世作曲家探索創作之路。法國巴洛克小提琴家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今年出版了一張維瓦第「一生的協奏曲」專輯,試圖描繪出維瓦第創作風格的軌跡,以及他為後人指明的方向。





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Théotime Langlois de Swarte)於一九九五年出生,父母都是演唱中世紀音樂的合唱團成員,家中五個孩子中有四個是音樂家,其中三個走上專業,學習長笛、鍵盤樂器或弦樂器。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四歲時選擇學習小提琴,原因很簡單:拿著弓看起來很酷,讓他看起來像蒙面俠蘇洛(Zorro)或手持光劍的絕地武士。五年後,九歲的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開始接觸巴洛克小提琴。

在求學和初期演出的過程中,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一直穿梭於現代與巴洛克小提琴之間。他在十八歲時加入繁盛藝術古樂團(Les Arts florissants),由於個性鮮明,指揮威廉‧克利斯提(William Christie)一邊把他安排在第二小提琴席位,讓他在樂團合奏時不致過度突出,另一方面又同時積極鼓勵他發展自己的獨奏路線。

二0一七年,法國唱片公司Harmonia Mundi參加威廉‧克利斯提在法國蒂勒舉辦的夏季音樂節,聽到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與魯特琴演奏家湯瑪斯‧鄧福德(Thomas Dunford)的二重奏後,直接找上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談合作,最終簽下五張唱片合約。與湯瑪斯‧鄧福德合作的「瘋狂情人」、與威廉‧克利斯提合作的二重奏以及巴洛克協奏曲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專輯。





「一生的協奏曲」排列出維瓦第從威尼斯青年時期,一直到六十三歲客死維也納的四十年間的作品。為了呈現十七世紀末維瓦第出生時期的音樂氛圍,專輯由維瓦第的老師列格倫齊(Giovanni Legrenzi)的歌劇詠嘆調改編曲開始,引出十二首維瓦第作品。專輯唱片解說冊裡最讓我吃驚的,是一套兩張CD,竟然出現八次「世界首度錄音」!

不過,唱片公司的「世界首度」定義有點寬鬆,而且也有不少法國維瓦第學者奧利維耶‧富雷(Olivier Fourés)重建過的曲目,所以沒有斤斤計較這些文字註記的必要性。儘管如此,這也顯示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在選曲上的用心。

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的音樂絕對不像唱片封面上看起來嚴肅倔強;相反的,他的音樂除了具有流暢的律動感外,還帶有其他巴洛克小提琴音樂中罕見的聲音厚度,以及活潑、豐富的音色,例如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可能受到他在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時的教授昂茨(Michaël Hentz)的影響。昂茨在聖彼得堡求學,追求俄羅斯觀點的醇厚聲響,與傾向輕盈的法國巴洛克音樂理念截然不同。然而,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巧妙融合兩者的長處,使得他詮釋的巴洛克作品音色更加豐富多彩。這樣的巧思和與眾不同的風格,也解釋了當年為什麼威廉‧克利斯提鼓勵他發展獨奏家風格的原因。





反覆聆聽這張專輯,雖然依舊難以完全推翻史特拉溫斯基的揶揄。然而,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的用心研究、深入分析,在大批看似無盡重複的作品中,尋求作曲家進化發展的脈絡,進而把獨到心得應用到展現個演奏風格的做法,仍然得到許多愛樂者的肯定和注意。古典的文學、音樂、戲劇,往往結合現代人的靈感和體驗,激盪出推陳出新的觀念。朗格盧瓦‧德‧斯瓦爾特現在只有二十九歲,相信未來還可以藉由他的慧眼和巧思,從古早經典中發掘源源不絕的新意。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