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79

04

Mar
2024


文/陳效真(音樂文字工作者)

和音樂家相關的笑話中,對中提琴的揶揄應該是最毒辣而且尖酸刻薄的。在樂器家族中,中提琴的地位的確有些尷尬:它的音色既不似小提琴那樣高亢明亮,也不如大提琴那樣深沉穩重,更不像低音提琴那樣厚重有力。雖然合奏時可以完美扮演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間的橋樑,但是音域介於兩者之間,音色又像是患了重感冒的小提琴帶有明顯的「鼻音」,很少有作曲家會對其投以青睞,考慮以它做為獨奏樂器。因而史上為中提琴量身訂做的作品不多,中提琴家的獨奏職涯自然也受到極大的限制。

二十世紀之後,出現了像特爾提斯(Lionel Tertis)這樣傑出的中提琴獨奏家。除了因他出現大量中提琴改編曲目,他也刺激作曲家為這種樂器創作更多作品。特爾提斯在一九七五年過世後,英國於一九八0年創立了以他命名的「特爾提斯國際中提琴大賽」。二0一六年英國中提琴家里道特(Timothy Ridout)獲得首獎,而他在二0二三年錄製出版的特爾提斯改編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是去年我最喜愛的專輯之一。



里道特出生於一九九五年。與一般中提琴家不同的是,他並不是由小提琴轉攻中提琴,而是在學校聽到巡迴教師以中提琴演奏電影《哈利波特》中的「嘿美主題」後,便直接學習中提琴。雖然如此,當時的里道特更喜歡唱歌、露營、看電視,中提琴則是愛練不練,出身音樂世家的父母也從不逼迫他練習。一直到變聲期,歌聲不再像從前那樣悅耳,里道特才決定認真練習中提琴,以它來代替自己的歌聲。很快地,里道特先後獲准進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德國克龍貝格音樂學院師從今井信子,並且在阿羅諾維茨國際中提琴大賽與特爾提斯國際中提琴大賽獲獎。

從認真面對中提琴的那一刻,里道特也開始積極認識特爾提斯這位偉大的前輩。聽唱片之餘,他還閱讀特爾提斯的自傳與傳記。學生時期在皇家音樂學院圖書館找到兩本特爾提斯改編與原創的作品樂譜,萌生演出這些樂曲的想法,點燃出版這張「特爾提斯慶典」專輯的火種。





專輯曲目有特爾提斯原創與改編的中提琴曲,也有與特爾提斯相關的其他作曲家創作的中提琴作品。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艾倫‧阿諾德 (Alan Arnold) 改編的克萊斯勒《根據普格納尼風格而寫的前奏曲與快板》,里道特讓它表現出我在小提琴原曲中聽不到的火花與堆疊張力。





另一首有趣的作品是約克包文(Edwin York Bowen)以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為題的創作曲:鋼琴彈奏貝多芬的原曲,中提琴則以聽似隨興的旋律為鋼琴唱和伴奏。如果貝多芬的創作靈感來自莫札特《唐喬望尼》騎士長臨死前的三重唱,約克包文的創作以及里道特的修訂,則讓它真正成了德國詩人與樂評人雷爾斯塔伯(Ludwig Rellstab)所形容「琉森湖上閃耀著的月光」。





首尾的約克包文與瑞貝卡‧克拉克(Rebecca Clarke)中提琴奏鳴曲,雖然風格迥異,卻是最能表現中提琴特性的作品。兩人都是特爾提斯的學生,但是約克鮑文譜寫中提琴奏鳴曲的時候只有二十歲,還處於吸收模仿階段,因此這首寫給特爾提斯的音樂語法、結構設計,會讓我想起布拉姆斯兩首中提琴奏鳴曲,旋律則無法不聯想到維尼奧夫斯基《傳奇曲》。

瑞貝卡‧克拉克的年齡與約克包文相近,但是她的奏鳴曲創作於三十三歲左右,個人特色已經底定,而她的語言也偏向二十世紀的法國風格。雖然如此,兩人同樣精彩運用與發揮中提琴獨特的神祕音色,努力挖掘中提琴在最適合的音域表現的獨特色彩。它不再讓我聯想到「重感冒的小提琴」,而是享受過去很少聽聞、關注的另一種音色,深刻欣賞它深刻的柔情。有了這兩部作品,誰還會認為中提琴是笑話中那種平庸的廢物?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