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78

26

Feb
2024

十多年前,笛卡唱片目錄出現一張中亞面孔,一個當時還不滿二十一歲的年輕鋼琴家,也就是這位被宣傳為「未來霍洛維茲」的烏茲別克鋼琴家阿卜杜拉耶莫夫(Behzod Abduraimov)。然而在出版兩張專輯之後,他就悄悄在目錄上消失。就在我幾乎忘記這個人的時候,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在二0二0年出版一張二0一七年的音樂會實況錄音,於是,阿卜杜拉耶莫夫又回到我的記憶裡。



可惜的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似乎是指揮葛濟耶夫的死穴,聽過他和幾名鋼琴家合作的音樂會錄音,效果都很不好,有的甚至糟到讓我懷疑根本沒有排練就直接上場。加上這張唱片有明顯收音品質的問題,並不是一次讓人驚艷的唱片復出。

以「拉赫曼尼諾夫在琉森」為主題,SONY在同一年出版標榜以拉赫曼尼諾夫的史坦威錄製的專輯,其中《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獨奏家正是阿卜杜拉耶莫夫。這張唱片並不差,只是在那麼多百家爭鳴的精彩錄音裡,阿卜杜拉耶莫夫的詮釋並沒有太多特別的記憶點。不過,接下來在Alpha出版的兩張專輯,已經是而立之年的阿卜杜拉耶莫夫開始讓人無法忽視,尤其是最新的這張「祖先的影子」。



阿卜杜拉耶莫夫一九九0年出生於烏茲別克塔什干。早逝的父親是物理學家,身為鋼琴老師的母親則讓四個孩子都學鋼琴,指望至少能有一個成為專業鋼琴家。阿卜杜拉耶莫夫是當中最沒希望的一個,還曾經因為考試不及格,被塔什干的鋼琴名師塔瑪拉‧波波維奇 (Tamara Popovich)從課堂趕出去。在姐姐與母親的「特訓」下,一年後,阿卜杜拉耶莫夫才得塔瑪拉‧波波維奇的同意回到班上。

塔瑪拉‧波波維奇的教育方式有個很大的特點:讓學生每年都有機會和樂團演出一首完整的協奏曲,而且要挑戰超齡的曲目。她的想法是,先具備彈奏作品的所有技巧,接著再談個人詮釋。於是阿卜杜拉耶莫夫八歲第一次公開演出莫札特、貝多芬,十二歲就彈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十三歲萌生到外面見見世面的想法,因此一到可以辦護照的年齡,阿卜杜拉耶莫夫立刻前往美國師從尤登尼奇(Stanislav Ioudenitch)。尤登尼奇同樣來自烏茲別克,二00一年與奧麗嘉‧克恩(Olga Kern)並列克萊本鋼琴大賽金牌後定居美國。他的經歷彷彿向阿卜杜拉耶莫夫指引了未來的方向,因此無論是藝術上如何讀譜,還是現實上挑選適合的經紀公司,都給了他很實際的建議。二00九年,阿卜杜拉耶莫夫在已經停辦的倫敦國際鋼琴大賽中獲得金牌,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

「祖先的影子」收錄三部作品:普羅科菲耶夫改編成十首鋼琴曲的芭蕾音樂《羅密歐與茱麗葉》、烏茲別克作曲家賽達米諾娃(Dilorom Saidaminova)《古代布哈拉的城牆》以及拉威爾《夜的加斯巴》。其中賽達米諾娃的作品帶給我很多驚喜。

賽達米諾娃出生於一九四三年,在塔什干與莫斯科求學後,回到家鄉擔任鋼琴與作曲老師。她的作品種類很多,一九七三年以由八首小曲組成的鋼琴組曲《古代布哈拉的城牆》向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致敬,一九八八年重新修訂。穆索斯基的作品以音樂描寫亡友的畫作,賽達米諾娃則以音樂描繪布哈拉這個五百年前中亞文化中心的伊斯蘭文化,像是美麗的卡隆清真寺、曾經統治過當地的薩曼王朝以及君王伊斯瑪儀的陵墓、又被稱為「死亡之塔」的卡揚宣禮塔、壁畫⋯⋯雖然賽達米諾娃提到穆索斯基,但是就聽覺上,我認為她的音樂語言更接近普羅科菲耶夫,例如這段〈死亡之塔〉。



她的作品色彩鮮明大氣,給了獨奏家很多發揮音色的空間,但是又沒有拉威爾般強烈的印象派風格,放在普羅科菲耶夫與拉威爾的作品中間,正好是一個完美的轉場。阿卜杜拉耶莫夫擅長處理音樂中快速變化的音色與情緒,對比強烈、個性鮮明,演出可圈可點,剛好為「祖先的影子」做出最有說服力的詮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有不少音樂家撤退到前蘇聯其他城市,就像塔什干,當然也把大城市的音樂文化帶過去。因此過去接受訪問的時候,阿卜杜拉耶莫夫不諱言記者們總是喜歡問他「烏茲別克鋼琴學派」的問題,而他所受的音樂教育也不可避免受到俄羅斯影響,容易被外界定位為技巧派的鋼琴家。但是從這專輯的表現來看,我覺得隨著年齡和歷練,他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曲目與詮釋風格,建立鮮明的個人形像,相信未來會在樂壇上走出獨樹一格的道路。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