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73

08

Jan
2024

作曲家巴赫 的知名作品《郭德堡變奏曲》在一七四一年出版,是兩百八十多年前的作品。全曲超過七萬五千個音符,但是巴赫並沒有特別標上演奏指示,所以給了鍵盤樂器演奏家極高的自由度。隨手查一下手邊的唱片,演奏時間竟然可以從最短的三十八分鐘(顧爾德一九五五年版)到最長的八十七分鐘(埃斯法哈尼、杜天奇、索科洛夫、列維特)。最近出版《郭德堡變奏曲》專輯的冰島鋼琴家維京古爾(Víkingur Ólafsson)就說,能讓他重複彈八十八遍而且不會覺得要發瘋的作品,就只有《郭德堡變奏曲》。

巴赫是維京古爾最喜愛的作曲家,幾乎沒有一天不能不彈他的作品。他從十四歲開始接觸《郭德堡變奏曲》,但是少年時期沉迷在用鋼琴演出多聲部對位法的美妙,多年後才試著捕捉屬於自己的《郭德堡變奏曲》。由於維京古爾曾經在訪問中提到,是顧爾德(Glenn Gould)一九五五年的唱片讓他意識到巴赫的包容性,體會到顧爾德如何把一般人眼中的學術資料,變成有靈魂的表演素材,因此後來不少唱片、音樂會宣傳都會稱他是「冰島的顧爾德」。但是仔細聽過這張唱片,會發現這些終究只是宣傳用語而已,和事實頗有差距。維京古爾也說自己並不是試著再現顧爾德曾經做過的事,而是像作曲家一樣思考,在每個變奏中試著找到自己的聲音。

二十五年來,維京古爾一直盼望有一天能錄下這首「在鋼琴上思考與發揮想像的百科全書」。但是真的要走進錄音室前,仍然下了相當準備工夫。他在該樂季儘量只安排獨奏會,而且曲目只有《郭德堡變奏曲》。就這樣演奏了八十八次,挑戰自己從不斷重複中看看是否能得到什麼,第一次與最後一次演奏之間又會發生多少變化。

從過去的唱片裡,維京古爾留給我的印象是「智性」。看到他描述一開始把詮釋《郭德堡變奏曲》當成解數學題,精確測量與計算各個速度標記的完美比例時,忍不住大笑:這會不會過度理智到走火入魔了?還好維京古爾很快察覺規則(賦格、對位)不應該超越音樂,有呼吸與心跳的人性化《郭德堡變奏曲》才是最終目標,《郭德堡變奏曲》是由一段簡單、優雅的詠嘆調開始,從這段簡單的素材衍生出無限的變化。或者也可以說它是個聲音的太陽系,詠嘆調是位居中心的太陽,三十段變奏則是圍著它旋轉的行星。

不過,我更喜歡維京古爾的說法:整部作品是一個生命週期,詠嘆調是生命的頌歌,前十四段變奏是快樂的童年,第十五變奏是經歷生命中的第一失去,第二十一變奏再經歷一次打擊,而真正的悲傷出現在曾被藍道芙斯卡(Wanda Landowska)稱為「黑珍珠」,比其他變奏都長許多的第二十五變奏。



然而無論是喜或悲,人生總是要回到原點。最後的詠嘆調再現則像是回顧一生,而我們已經知道結局⋯⋯乾淨清脆、流暢簡約的音樂線條是我一開始喜歡上這張唱片的主因。維京古爾的速度並沒有特別快,但是舉我特別喜愛的第一變奏為例,這樣明確精準、又增加許多戲劇效果的詮釋實在少見。如果要以顏色來形容,維京古爾提到他認為《郭德堡變奏曲》是一部紅色與橘色的作品。但是在設計專輯封面時,他要求使用黑白照片,「就像音樂一樣簡單、透明和具體」,這也是他的音樂所想要傳達的意念。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