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71

26

Dec
2023

為紀念莫札特兩百五十週年冥誕,英國導演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在二00六年推出全部以英語發音的歌劇電影《魔笛》。因為背景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以劇中主角王子塔米諾(Tamino)是在戰壕被手榴彈炸傷,三個爆乳戰地護士出手相救後,向他介紹自己的主子:站在坦克華麗出場的夜之后!視覺雖然奇特詭異,但是對我來說,它就是當時典型歐洲歌劇院熱愛的前衛顛覆性詮釋。所有演員都是專業聲樂家,就像柏格曼(Ingmar Bergman)在一九七五年推出的瑞典語版《魔笛》電影節目一樣。

去年年底,德國導演西格爾(Florian Sigl)推出這部自編自導的《魔笛》,目標明顯放在青少年市場,所以除了夜之后黛薇兒(Sabine Devieilhe)、祭司薩拉斯妥莫里斯‧羅賓森(Morris Robinson)是聲樂家,其他都是一般演員,像是在《獵魔士》與《太陽召喚》出現過的傑克‧沃爾夫(Jack Wolfe);《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伊萬‧瑞恩(Iwan Rheon)。劇情不再是平鋪直敘的歌劇故事,而是發生奧地利山間虛構的「國際莫札特音樂學校」。帶著亡父交付的《魔笛》總譜,男主角提姆無意間發現學校圖書館在凌晨三點會有穿越時空通往魔笛世界的祕道。在那個世界,他就是王子塔米諾。沒錯,整部電影就是《哈利波特》加上《魔笛》。

宣稱在慕尼黑愛樂向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學過指揮的導演西格爾也埋了些哏,像是請當年在莫札特傳記電影《阿瑪迪斯》中,飾演對手薩利耶里(Antonio Salieri)的莫瑞‧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演出完全沒有發揮空間的校長,他的助手是「蘇斯梅耶先生」,是的,典故來自莫札特的學生蘇斯梅耶(Franz Xaver Süssmayr)。讓我不解的是最後出現的男高音費亞松(Rolando Villazón)。當年海飛茲客串演出《They shall have music》,好歹也在劇末秀一段孟德爾頌協奏曲。飾演天王男高音學生家長的費亞松卻是在劇末搭著大禮車出現,在記者要求下開心「啦啦啦」幾聲,然後就和兒子在觀眾席演起父子爭執、擁抱和解的默劇。對於絕大部分不知道費亞松是何許人物的觀眾來說,這一段有意義嗎?另一個讓我不解的是語言。一部德國電影,但是絕大部分的演員出身英語系國家,因此可以理解歌詞改成英語。那麼,對話卻還是德語,不知用意為何?

整體來說,這是一部歌劇迷不必期待的低配版《哈利波特》。只有兩個聲樂家,所以其他人的演唱方法全部改成音樂劇加流行唱腔。音樂被大幅刪減,三個侍女的音高直接降八度,而帕米娜Asha Banks的唱歌技巧明顯很弱,音色又單調,許多莫札特寫給女高音發揮的地方因此顯得蒼白、無力又冗長。

至於劇情,就和席卡內達(Emanuel Schikaneder)的原始《魔笛》歌劇劇本一樣,千萬不要認真。首先,學校理所當然一定有固執的師長、愛欺負人的同學、一見鍾情的女同學,以及一定要有反抗古典音樂教育的劇情。我不懂的是,既然主角提姆喜好演唱流行音樂,為什麼又那麼盼望,還遠從倫敦進入這所標榜古典音樂教育的學校?這不是自找麻煩嗎?既然現實世界有心愛的女同學,魔笛世界那個與塔米諾相愛的帕米娜怎麼辦?若不是有個等他去解救的情人,魔笛世界哪裡吸引提姆,讓他每天凌晨定時前往圖書館穿越時空,即使快吻到心愛的女同學也會突然停下來奔出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提姆在宿舍都不睡覺,穿戴整齊,只等著凌晨三點飛奔到圖書館。劇情下半,夜之后根本直接大搖大擺進入帕米娜的房間,要見女兒如此輕易,為什麼還哭著找人去救?手上已經有一本天天翻閱的完全劇透總譜,為什麼提姆還會傻傻問捕鳥人「怪物是你殺的嗎?」太多太多不合理到讓人忍不住發笑的地方。

《魔笛》歷來各種改編版本收到的評價都很不友善,看到國外影評人說「柏格曼的改編也許是失敗的,但(和其他更糟的作品相比)還算是個尚未被超越的作品」,我不禁笑出來。原來這類作品「沒有最糟,只有更糟」!電影《魔笛》的製作人Christopher Zwickler據說是《魔笛》的狂粉,他的目的是「讓年輕觀眾能夠接觸到莫札特的歌劇,並激發他們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可能嗎?我沒有這麼樂觀。因為莫札特的音樂被刪改得面目全非,連最精彩的夜之后黛薇兒也只唱了一首半。原始《魔笛》歌劇本就充滿荒誕不合邏輯的劇情,人們喜愛它是因為那些美如天籟的音樂。這些改編版本不但讓劇情更荒腔走板,還讓原來珍貴的音樂性也七折八扣,那麼想在感染力上超越原作,豈有可能?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