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70

18

Dec
2023

前一陣子聽加拿大大提琴家程碩聰(Bryan Cheng)與鋼琴家姐姐程洵佳(Silvie Cheng)合作的最新專輯,裡面收錄了一首《二泉映月》,讓我想起許多與這首曲子有關的往事。

《二泉映月》是擅長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傳統民族樂器的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約莫於一九二0、三0年代,在江蘇無錫流浪賣藝時即興創作的作品。後來在一九五0年夏天,知名民族音樂學者楊蔭瀏就像當年巴爾托克帶留聲機下鄉錄製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少數民族民謠一樣,趁華彥鈞在世時,搶錄下這些隨心創作的作品,包括當時沒有標題的二胡 獨奏曲《二泉映月》。三個月後,華彥鈞病故。如同當年出版商、後人為貝多芬作品添加「月光」、「熱情」、「暴風雨」等標題一樣,「二泉映月」也是楊蔭瀏等人事後加上。





由於《二泉映月》的旋律是如此純真、抒情,有著不可思議的感人魅力。所以除了二胡之外,有許多人把《二泉映月》改編成不同器樂演出,甚至是人聲版本。最著名的故事之一,莫過於一九七八年,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 聽中央音樂學院學生姜建華的演奏時,激動到哭出聲音,說這首曲子得「跪著聽」才行。就在前一天,小澤征爾才指揮中央樂團交響樂團演出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版本的《二泉映月》。





最早喜歡上《二泉映月》是因為大提琴家王健。有一陣子,《二泉映月》幾乎是王健每場演出的必演安可曲。我沒有小澤征爾那麼愛哭,更不會跪著聽,但是非常喜愛王健大量而且隨心使用的「極弱奏」(pianissimo),為《二泉映月》增添不少豐富的表情。

接著是林克昌。為林老師撰寫口述回憶錄《黃土地上的貝多芬》的時候,拿到林老師與師母鋼琴家石聖芳於一九六0年代末期在香港「風行唱片」錄的兩張唱片,曲目是西方與中國小提琴小品。錄音很糟,但是裡面的《二泉映月》讓我愛不釋手。我在網路上找不到這張唱片裡的《二泉映月》,但是有興趣的人可以聽聽同專輯裡沙漢昆《牧歌》,建議也一定要留意第三段他弟弟大提琴家林克明的演出!),以及布拉加(Gaetano Braga)《天使小夜曲》。相信可以揣摩出當年「老大師時代」,華人演奏家和現代不同的風味。

有一次王健來台灣演出,我帶他到飯店拜訪林克昌老師,刻意在路途中播放林老師的《二泉映月》,想試探王健的反應。原本在閒聊的王健突然安靜了好一會,接著開口問:「這是誰?好有味道!」我很得意地回答「林克昌!」。無論是小提琴演奏或是指揮樂團,林克昌獨到的弦樂詮釋,像是招牌滑音與「極弱奏」都堪稱一絕。《二泉映月》的特色是宛如獨白、沈吟的如歌旋律,而滑音與弱奏都是詮釋這類中國樂曲的重要技法。林克昌擅長的滑音,尤其適合極了原本以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我相信王健會喜愛這樣的音樂。

曾經和林老師聊起吳祖強改編的弦樂合奏版本。當時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林老師說,他很想嚴厲訓練樂團的弦樂聲部,最後讓他們全部「滑來滑去」演奏《二泉映月》。「很難,可是好聽!」林老師大笑。我同意,那絕對是林克昌弦樂美學的展示櫃!當下和老師約定「我一定要聽」。可惜隨著林克昌老師離世,我的心願永遠無法實現。幾年後,和指揮家水藍 聊到這個不可能實現的心願,我建議水藍試試,「吳祖強 的改編很適合你」。水藍笑了,因為他已經指揮過!而且演出後,當時身體還很硬朗的吳祖強特意到後台擁抱水藍。於是我立下新的心願:我要聽水藍指揮的吳祖強版《二泉映月》。





回到程碩聰與程洵佳。這一對姐弟分別出生於東京與渥太華,成長於加拿大。雖然出身華人家庭,但是西方文化對他們的影響肯定高於一切。同樣是大提琴,王健的詮釋浪漫,而細聽程碩聰模仿二胡的音調與細節,很難相信這一個不到三十歲,接受西方教育的青年可以把韻味掌握得那麼好。讓我讚賞的另一點是,程碩聰與程洵佳從樂曲中間開始加入不少器樂的對比,呈現出《二泉映月》少見的豐富面貌。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