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68

04

Dec
2023

從去年到今年,意外發現有兩組音樂家出版了烏克蘭作曲家西爾韋斯特羅夫(Valentin Silvestrov)的聲樂曲《無聲之歌》。西爾韋斯特羅夫的作品錄音並不難找,但是大多集中在合唱曲、鋼琴小品與室內樂。這兩年出版的《無聲之歌》雖然都只是選曲,但是已經足以一窺這部與一般藝術歌曲完全不同的奇妙作品樣貌。

西爾韋斯特羅夫出生於一九三七年,父母並沒有特意要培養他成為音樂家,而是以多樣化的教育讓他發現自己的興趣。最後在土木工程師與音樂之間,西爾韋斯特羅夫選擇了音樂。創作風格上,西爾韋斯特羅夫也曾經走過前衛路線,就和同時期的作曲家,如:烏斯納沃利斯卡雅(Galina Ustvolskaya)、舒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古拜杜林娜(Sofia Gubaidulina)或早期的皮亞爾特(Arvo Pärt)一樣,但是西爾韋斯特羅夫認為前衛藝術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元素,就像鹽一樣,「你吃一堆鹽試試看」,於是在一九七四年到七七年創作的《無聲之歌》中,西爾韋斯特羅夫毅然回到以旋律、和聲等音樂素材創作的新浪漫主義風格,成為當時蘇聯作曲家中的異類。

《無聲之歌》全曲一直到一九八五年三月九日才在莫斯科由男中音雅科文科(Sergey Yakovenko)與鋼琴家以利亞‧謝普斯(Ilya Scheps)完整首演,第二年在Melodiya錄音卻一直沒有發行,二00四年轉由德國的ECM出版。接著是二000年,俄羅斯男高音阿列克謝‧馬替諾夫(Alexei Martynov)與鋼琴家柳比莫夫(Alexey Lubimov)在西爾韋斯特羅夫當面監聽下錄製全曲。沉寂二十多年後,熱愛西爾韋斯特羅夫作品的鋼琴家葛莉摩(Hélène Grimaud)與年輕男中音克里梅爾(Konstantin Krimmel)錄下其中十二首歌,今年女高音格夫里季什維利(Elene Gvritishvili)與鋼琴家普季諾夫(Alexey Pudinov)也出版十二首歌曲。

《無聲之歌》演出機會很少的主因,在於歌曲總長約一百多分鐘,而且中間不能休息,對兩名音樂家的體力是一大考驗。正如同標題「無聲之歌」,全曲由二十四首抒情歌曲 組成,西爾韋斯特羅夫完全避開表象、浮誇的表達與戲劇性。他要求「人聲必須從鋼琴聲音的深處出發,時而浮現,時而下沉,就像聽到發自內心的聲音」,「所有的歌曲都必須唱得很平靜,聲音輕快、透明、明亮,克制表情而且不誇張」。因此人聲幾乎是以耳語般的弱音演唱,柔和精細到如同在薄霧中飄蕩,像極了鈴木常吉演唱的日劇《深夜食堂》主題曲《思ひ出》。



然而這些歌曲聽似簡單優美,似乎不需要技巧。事實上,在平易的外表下,要維持樂曲龐大的結構性和聯結性,須要高超的控制力和鋪陳能力,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失去焦點,讓人忘記它的存在。所以除了自身體力,在這場馬拉松演出中,如何維持音樂的起伏和張力,讓聽眾保持專注也是一大挑戰。

歌詞取材自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萊蒙托夫(Mikhail Lermontov)、丘特切夫(Fyodor Tyutchev)、巴拉廷斯基(Yevgeny Baratynsk)、茹科夫斯基(Vasily Zhukovsky)、葉賽寧(Sergei Yesenin)、曼德爾施塔姆(Osip Mandelstam)等俄羅斯詩人,以及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還有俄譯的英國詩人濟慈(John Keats)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作品。

不懂俄語與烏克蘭語能欣賞這些歌曲嗎?可以!「讓詩歌自己吟唱」是西爾韋斯特羅夫的創作理念,「我讀了這些詩,從詩句中流出與文字交織在一起的旋律」,於是歌詞的抑揚頓挫與音調化為旋律。試試這首巴拉廷斯基〈歌能治療痛苦的靈魂〉,即使不懂語言,是不是也能從純音樂的角度來欣賞?



聽完西爾韋斯特羅夫《無聲之歌》,忽然想起多年前,我在俄國音樂家朋友家裡唸了一下午的唐詩。友人專心聽著,然後說:「我不懂中文,但是那音調就像歌一般好聽。」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