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65

13

Nov
2023

曾經參觀過一個職業樂團的弦樂聲部排練,曲目是柴科夫斯基弦樂六重奏《佛羅倫斯的回憶》弦樂團合奏版。我不知道他們演奏誰的改編版本,但是當時的感覺就像發現新大陸似的。我對 #室內樂 編制的原曲已經很熟悉,那一天卻覺得自己聽的是一部柴科夫斯基寫的全新作品。聽這一張策埃特邁爾(Thomas Zehetmair)指揮 #斯圖嘉特室內樂團 的 #舒伯特《#死與少女》也有同樣的感覺。





除了原創,古典音樂史上有不少作品是根據他人的作品二次創作或改編。有的把它完全轉化成自己的語言,有些則是幾乎不著痕跡地補強或是延伸原作。以馬勒為例,由他續完的韋伯歌劇《三個平托》(Die drei Pintos)徹頭徹尾都是馬勒的音樂語言,但是他改編成弦樂團版本的貝多芬第十一號弦樂四重奏《莊嚴》,或是演出人數增加到十七人的舒伯特第十四號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就幾乎像是把原曲、原貌直接放大。只是聲音的比重不一樣,指揮的詮釋邏輯就不一樣,聽起來就會像是一部新作品,為原本的作品帶來新鮮的面貌。





策埃特邁爾出身 #薩爾茲堡,絕大部分愛樂者對他的印象應該是小提琴家,以及和妻子等人組成全體背譜演出的策埃特邁爾弦樂四重奏。跨足指揮後,策埃特邁爾先後與多個小交響樂團或是室內樂團合作,目前是斯圖嘉特室內樂團與愛爾蘭室內樂團首席指揮。

我對策埃特邁爾的指揮印象,來自幾年前與溫特圖爾音樂廳管弦樂團錄製的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坦白說,我不是很喜歡這一套唱片。聽慣大型樂團華美壯麗的布拉姆斯,面對小型樂團的版本,會有相對不同的期待。例如指揮是不是能在音色與結構層次上有別緻的處理,尤其是木管精緻度帶來的新感受。然而這套唱片並沒有展現有別於大樂團版本的亮點,卻只帶來小車爬險坡的無力感,油門踩到底還是只能氣喘噓噓地龜速爬行。所幸這張改自室內樂的《死與少女》顯然讓策埃特邁爾如魚得水,處理單純弦樂合奏的織體是他的強項。尤其是第二樂章著名的「死與少女」,擴大編制後的弦樂低音,加上樂句的寬廣幅度,讓它像極了一首美麗的聖詠,每一段變奏都有自己的個性與聲音。雖然策埃特邁爾在唱片的內頁解說以問答方式,說出許多他在譜上找出來的「死亡密碼」,但是我認為它的聆賞樂趣重點絕對不在這些密碼,而在精巧的音樂本身。

說到以弦樂團演出《死與少女》,倒是讓我想起小提琴家科帕欽斯卡雅(Patricia Kopatchinskaja)幾年前和聖保羅室內樂團的唱片。這是一張主題設計很特別的唱片,科帕欽斯卡雅以「死亡」為出發點。




由於黑死病肆虐,歐洲從中世紀以來經常出現以骷髏與少女為題材的繪畫。為了呈現這樣的氛圍,她把舒伯特《死與少女》四個樂章改編成弦樂團版本,以音樂的色彩、氣氛為考量,樂章之中穿插多首她精選的「死亡音樂」。包括十六世紀音樂裡的「死亡之舞」到二十世紀庫爾塔格(György Kurtág)的作品,一路聽下來,像是走過一場橫跨四世紀音樂的死亡之旅。

回到斯圖嘉特室內樂團。在網路上尋找這張專輯的資料時,意外發現斯圖嘉特室內樂團將在十二月與 #布拉格國家歌劇院 合作,利用全像投影的技術,在 #巴登巴登 與 #布拉格 的舞台上異地共演芭蕾《死與少女》。目前只能看到相關宣傳文字,還無法具體知道這場演出的詳情。屆時在這兩個城市的人,不妨注意一下這場結合科技與表演藝術的演出。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