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七分傳統、三分變」,歌仔戲的永續之道及社會責任|明華園「日」字戲劇團

07

Nov
2023


明華園日字戲劇團 經典流行天后傳唱《桃花源》攝影/賴慧君

文字|林彥妮
編輯|陳志維

明華園戲劇團前身明華園歌劇團於1929年成立,作為臺灣本土歌仔戲的重要開端,從內台到外台,再進到現代劇場空間,在不同時代陪伴無數觀眾歡笑流淚;回看明華園的成長歷程,幾乎等同於閱讀著臺灣歌仔戲的活歷史。

近百年歲月,明華園由陳明吉創辦人一家三代傾心經營,明華園戲劇家族共分有「天、地、玄、黃、日、月、星、辰」八個兄弟團,由第二代的大姊與兄弟七人各自領軍。其中,明華園「日」字戲劇團(以下簡稱:日字團),便是有「臺灣第一丑角」之稱的-陳勝在與明華園-當家女主角-鄭雅升夫婦所創立。承襲了父親陳明吉先生的演藝精華,陳勝在帶領日字團持續秉持明華園「生活化」的表演核心,透過「三花」 此一行當,傳遞著丑角所蘊藏的內在精神。


明華園日字戲劇團《女仙秦宮鏡》陳勝在、陳昭薇,攝影/林育全

子承父業,傳藝也傳心

明華園最早創立於臺南,今時多數兄弟劇團則落腳成家於潮州。過去外台戲多,劇團到全臺各處巡迴,陳勝在老師打趣地說,兄弟幾人出生地各異,當真是「生在」戲班子裡,眾人也以此為家,親族、師徒、員工之間關係緊密。

在過去的年代歌仔戲風靡一時,劇團也累積了不少資產。然而隨著時代演變,歌仔戲的傳統市場陷入低潮,但明華園並未放棄這個行業,陳明吉創辦人甚至將過去累積的財富回頭支持戲劇與劇團的發展,陳勝在老師回憶當時父親說道:「既是歌仔戲養活了我,我也須養活歌仔戲。」對所有「藝人」來說,演戲不僅是一份工作與收入來源,「戲班」更如同一個家庭,肩負著照顧所有團員與家族的責任,即便身心狀況或條件不佳,都要為他在台前幕後找到可以發揮長才的所在,提供他穩定而尊嚴的一席之地,也是最早體現當代所謂「社會責任」的精神。

日字團創立於2003年,陳勝在老師亦延續父親開放的胸懷,擔負文化傳承、提攜後進的責任,作為團隊營運的宗旨。透過一次次演出機會,不斷提攜後輩一同登台,為新一代演員累積觀眾;平日的訓練中,在傳統經驗的傳承下,也讓年輕一輩可以從中找到自我與表現創意,試著從旁引導而不過多干預。老師形容這套教學方法有如「放風箏」,風箏線是綿延累積的文化傳統,引線人掌握適當力道和時機,協助鮮活的創意能夠循線飛揚,在各自的天空大放異彩。



明華園日字戲劇團《女仙秦宮鏡》鄭雅升 攝影/林育全

「哭是一種本能,笑是一種文化」

關於演出的藝術,「丑角」既是陳勝在老師代表性的表演行當,亦是代代相傳的重要文化。在一般觀眾印象裡,「丑角」多扮演插科打諢的陪襯角色,不如「小生」或「小旦」般的引人注目。然而對於以深入丑角精隨的陳勝在老師而言,丑角必須穿梭不同角色之間,遊走於劇情的善惡悲喜邊緣,潤滑每個情節橋段,凸顯每個人物的張力色彩,是舞台上帶動整體演出的靈魂人物。對於「丑角」的掌握與詮釋,陳勝在老師就是一部最經典的教科書,「”笑中帶淚、淚中帶笑”是讓丑角栩栩如生的關鍵;三花扮相的背後,實則涵容著一個體察人情的小世界,他的喧嘩是克制的、無理是可愛的、純真是睿智的」陳老師深刻的分享到。


談到舞台展現的歷練與光彩,陳勝在老師笑說自己其實「很內向」,若非因緣際會下被創辦人要求臨時代替團員上陣,他真不像其他兄弟藝高膽大,自小便隨團學戲、演出。儘管登台較晚,他卻是繼承了丑角精髓,將其表演技巧與內在核心推至極致的臺灣第一人。無論在演藝生涯或團隊經營方面,陳勝在老師始終抱持著「演員不要獨佔舞台」的精神,在幕前,透過台詞及動作引導觀眾目光,讓台上演員充分被看見;下戲之後,保持學習動能,彈性吸收來自影視作品、現代劇場等不同領域的刺激,亦鼓勵劇團子弟兵向外拓展眼界,藉由跨界甚至國際交流,為歌仔戲發現更多創新變化的可能性。

陳勝在、鄭雅升夫婦從「今日的創新,明日的傳統」出發,帶領明華園日字團走在歌仔戲不斷創新並貼合觀眾的道路。日字團不為戲曲定義傳統與現代之別,認為唯有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演進表演形式,對應不同社會結構下的觀眾需求,才是推動文化永續最重要的概念,同時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11永續城鄉的精神。

在創作上,將對於時代與環境的觀察,透過創新的編導與演出形式,呈現屬於當代的歌仔戲藝術;在團隊經營上,秉持父親「一枝草、一點露」的精神,期望讓每個有志投入歌仔戲文化的工作者,都能在這裡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以及屬於自己的舞台,實踐做為經營者的「社會責任」。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廣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