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讓作品跟著寶寶長大,探索劇場的社會意義 |両両製造聚團

07

Nov
2023



撰文:李微潤

2014年,両両製造聚團創團,左涵潔、吳維緯兩位創辦人取「両」這個漢字的成雙成對之意,希望聚起一群人,一起做有趣又有意義的事。
 
當作品通往觀眾的生活,當觀眾能在作品裡安棲

創團隔年,左涵潔的大女兒出生,時常帶著女兒進出劇場工作,她從寶寶眼裡發現:原來小小孩對表演藝術那麼有興趣。彼時台灣給小小孩的演出好少,大部分要求3歲以上,小朋友動輒得忍耐50分鐘不說話。左涵潔回過頭思考:怎麼做一個演出給這麼小的、無法跟他們講道理的寶寶們?她開始收集國外相關劇場的資訊,2016年推出作品《我們需要一朵花》,是全台第一個寶寶劇場,以0到24個月嬰幼兒為觀眾,在高雄演第一場。
 
両両彷彿也用寶寶的眼光,擁抱未知,看著以往未曾發生在劇場裡的變化:市場能接受嬰兒也要一張票嗎?大家能否理解為什麼要做寶寶劇場? 
 
湧入的觀眾像是解答,滿多劇場人帶小孩或是朋友的小孩來,藝術教育工作者與劇場科系大學生也反應踴躍,還有一組阿公阿嬤,沒有帶寶寶,自己先走進劇場了解。「劇場跟我有關了!」、「原來劇場可以服務這麼小的小孩。」、「演出充滿情感、象徵、符號,連大人也被療癒到。」両両收到許多回饋意見,意識到,走進劇場的觀眾不見得是對劇場有興趣,而是對議題、對領域有所好奇;而藝術空間可以這樣突破,順暢通到觀眾的生活領域,走進他們的生活。
 
創作作品,提供空間、時間給一群人,讓他們在作品裡發展出感受,這是両両認同的、劇場所能打造的社會意義之一。



 

與我有關,長大的小孩,曾經當過小孩的大人

這些年,両両持續創作跟著孩子一起長大的作品或工作坊,當生命給予命題,何妨來到劇場,讓創作成為第三方,客觀呈現出事件,但不給予答案。
 
由《我們需要一朵花》延伸發展的《H2O》親子舞蹈作品,帶著2到6歲幼童探索劇場,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每年的成長都顯著,不能像其他劇場作品,只想著把票賣光,必須仔細衡量觀眾的年齡跟比例,不壓縮到小小孩的觀看體驗。
 
《前方危險》在疫情期間,與8到12歲的小孩討論什麼是危險;《一頁森林》在岡山文化中心駐館演出,作品主軸聚焦在手足之間的關係,碰觸內心的念頭:「我再也不想要這個手足嗎?」、「沒有弟弟之前,我想要什麼,爸媽都會給我。」探討手足跟親情的複雜,用光影去呈現內心的小怪獸,家長反而很喜歡這樣的議題,以前也當過小孩的大人,其實有深刻感受。
 
2023年前往愛丁堡藝穗節演出的《一字一世界》,以人體拼貼字形,發展點、提、橫、豎、撇等筆畫,帶領觀者從孩子習字的視野看見文字與身體的連結。節目受到外國觀眾喜愛,許多祖孫三代攜手來看,看這個演出不一定要「懂」中文字,他們在過程中享受彼此陪伴的時刻。


 
劇場內的事,劇場外的事,都是重要的


劇場內的作品,劇場外的制度與交流,在両両眼中沒有孰輕孰重,都需要投注努力。2018年規劃「藝術家共製計畫」讓出創作空間,團隊支持行政、宣傳、技術等面向,讓在地的創作者被看見;同年進行寶寶劇場國際交流計畫,與歐洲嬰幼兒劇場接軌;2020年開啟台灣寶寶劇場藝術家平台,更明確的分享國內外知識與經驗,也整理8年來寶寶劇場在台灣的發展與進程。
 
両両想一直「做劇場」給小孩看,也持續與不同的觀眾對話,劇場這條沒有終點的路,両両連結可以一起努力的人,一直調整,一直前進。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廣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