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63

30

Oct
2023

正等待年底Netflix推出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傳記片《大師風華:真愛樂章》(Maestro)時,意外看到號稱也是根據 #指揮家 真人真事拍成的電影《#交響狂花》(#Divertimento)。故事背景很簡單:芳齡十七,高中三年級,住在郊居、讀「窮人學校」的法國阿爾及利亞裔雙胞胎齊奧尼姐妹(Ziouani)渴望成為古典音樂家。學中提琴的姐姐札希雅(Zahia)夢想成為指揮,妹妹費圖瑪(Fettouma)則是立志成為大提琴獨奏家。電影的原文「Divertimento」(#嬉遊曲)指的是姐妹倆在一九九八年成立的「#嬉遊曲管弦樂團」(Orchestre Divertimento)。



走進電影院以前,已經知道這是一部集有色人種、女性主義、弱勢團體等政治正確元素於一身的勵志電影,所以對於平凡無奇的劇情發展與大篇幅說教的台詞並不訝異。但是比較讓人失望的是,就算是做為勵志電影,劇情的鋪陳也太過理所當然、平淡無奇。編導蒙松夏爾(Marie-Castille Mention-Schaar)在劇中丟出不少可發揮的議題或故事線,但是九成都沒有進一步發展,例如郊區學生大酸巴黎的同學衣服貴、家裡有錢、即使玩票樂器也是買頂尖貨⋯⋯所以呢?樂團成立後,大家一心一意要去波蘭比賽,但是有經費問題,所以呢?大灑狗血後,電影戛然止在很突兀的地方,接著以字幕草草帶過「嬉遊曲管弦樂團」獲獎的訊息、齊奧尼姐妹後來的發展,就這樣「全劇終」。

因為札希雅‧齊奧尼本人確實曾經於一九九四年在 #巴黎聖樂學院(Schola Cantorum de Paris)上過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的大師班,所以 #傑利畢達克 是劇中另一個重要角色,像是女主角音樂路上的燈塔。為了劇情的緊湊度與效果,我可以接受編劇把大師班移到一九九六年(傑利畢達克在這一年八月逝世,前一年退出舞台,一九九四年就已經病重到無法長途旅行。

正常情況下,九六年絕無可能像劇中那樣教學),但是讓劇中一九九六年的傑利畢達克說出「女性無法勝任指揮」時,編劇把埃基爾貝(Laurence Equilbey)等當時已經立足樂壇的 #法國女指揮家 放在哪裡?更別說是其他國家的杜達洛娃(Veronika Dudarova)、艾爾索(Marin Alsop)、艾歐娜‧布朗(Iona Brown)、西蒙涅‧楊(Simone Young)⋯⋯ 要點出女性出頭不易,也不能特意扭曲事實啊。如果編劇的根據來自傑利畢達克在德國的性別歧視官司,那他在劇中盡全心培育女學生的劇情不就自相矛盾?

如果音樂能補強乏味的劇情,那也不失是個看點。只可惜,雖然女主角Oulaya Amamra的指揮動作肯定有花過功夫練過,但依然十分生澀,比普通指揮學生還要生澀的生澀。不幸的是,導演把不少鏡頭聚集在女主角身上,尤其是劇末,被強迫看她永遠只有兩拍強音的指揮動作,還有不合時宜的擠眉弄眼(指揮和團員會在演出中以眼神交流,但絕對不是眉來眼去),實在很難不出戲。

相較之下,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在《TÁR塔爾》裡的碎動作多了點,但是至少有八成像,氣勢也足,讓影片有了說服力。指揮動作不是只有節拍,還有詮釋!

再來就是劇中關於 #貝桑松指揮大賽 的部分實在草率到已經不知道該如何說起。只能簡單一句:準備音樂比賽的過程絕對不是電影所描寫的那樣容易。還有,貝桑松是法國的指揮比賽,女主角早在預賽就出局,電影也沒有發展到「嬉遊曲管弦樂團」去波蘭參賽的片段,為什麼電影發行商的新聞稿會出現「最後扭轉札希雅指揮命運的波蘭『貝桑松大賽』」?其他許多錯譯,像是對crescendo的解釋就不一一提了。

為了搭配電影,Harmonia Mundi在今年五月為札希雅‧齊奧尼與嬉遊曲管弦樂團出版一張專輯。它不是原聲帶,所以除了聖桑歌劇《#參孫與達麗拉》〈酒神之舞〉,沒有電影裡一直出現的佛瑞《夢後》、拉威爾《#波麗露》,或是女主角念念不忘的普羅科菲耶夫《#羅密歐與茱麗葉》〈騎士之舞〉,而是以聖桑的作品搭配強調指揮家阿拉伯血統的北非作品為主。如果對於現實生活裡,現在擔任嬉遊曲管弦樂團大提琴首席的妹妹費圖瑪琴藝感到好奇,不妨聽聽改編成大提琴獨奏的歌劇《參孫與達麗拉》著名詠嘆調〈你的聲音開啟我的心扉〉。



至於姐妹倆是不是如電影字幕所寫,「成為世界知名音樂家」?我認為這又是編劇的陳腐思維,認為「國際知名」才代表成功。看看「嬉遊曲管弦樂團」的官網,很明顯是個區域性的樂團,但是音樂家們在崗位上持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演奏自己有興趣的音樂,這就不成功了嗎?比起「國際知名」,我更喜歡而且敬重鋼琴家林佳靜在少女時期告訴媽媽的這句話:「妳不要覺得我會成為國際知名的鋼琴家,我只是想彈鋼琴。」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