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61

16

Oct
2023

曾經有兩位小提琴家先後問過我同樣的問題:「你有我的易沙意(Eugène Ysaÿe)錄音嗎?」他們都是很傑出的世界級獨奏家,問的都是易沙意為無伴奏小提琴 而寫的六首奏鳴曲。看到我點頭,兩人的臉上都露出滿意(與得意)的笑容。這代表在專業小提琴家心目中,能演奏並有機會錄製易沙意這一套同時要求音樂性與技巧的作品,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它是身為小提琴獨奏家必須攀登的頂峰之一。

易沙意一八五八年出生於比利時列日,由父親啟蒙學習小提琴,十一歲引起比利時前輩小提琴家魏奧當(Henri Vieuxtemps)的注意,積極支持與提攜他的音樂教育並且向樂壇引薦。魏奧當因健康因素離開比利時後,接替他訓練易沙意的,是波蘭小提琴家與作曲家 #維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這兩位都是十九世紀末小提琴界的天王宗師,所以易沙意可說是得天獨厚的名家傳人。由於易沙意吸收與發光的時間正好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所以被認為是法比小提琴學派跨兩個時期的橋樑。

易沙意的職業生涯是從柏林的樂團首席開始,接著在巴黎發展獨奏事業,婚後回到比利時布魯塞爾教學與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為健康等因素漸漸減少演出。易沙意沒有受過專業作曲訓練,動筆的理由純粹是早年樂團的生活過於制式單調,為了打發時間,於是從模仿開始試著創作。他不只寫小提琴曲,還有室內樂,甚至晚年也發表歌劇。不過,我覺得他大部分的作品華麗配器有餘,卻缺少屬於自己的語言個性,所以一般演出機會不多,除了在一九二三年到二四年間完成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這六首作品可說包納了他小提琴技藝的精萃,所以被視為近代小提琴作品的里程碑之作。

希拉蕊‧韓(Hilary Hahn)錄製這張專輯完全是場意外。去年下半年樂季開始的歐洲巡迴始於布魯塞爾,終於巴黎,這兩個城市讓她想起易沙意,也就是她老師雅沙.布羅茨基(Jascha Brodsky)的老師。她上網蒐尋,發現易沙意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的草稿約在一九二三年七月完成,她想為這組作品誕生百週年做些什麼。由於音樂會行程與曲目都是幾年前已經排定,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錄音。但是想在百年當月出版,必須得在前一年的聖誕節前完成錄音。執行力很強的希拉蕊‧韓除了開始聯絡相關人士,還要抽空重溫這組少說已經十年沒碰的作品。錄音在計畫萌生念頭後不到一個月開始,而且她偏愛的錄音室與聯合製作人都奇蹟般剛好有空。就這樣,所有人在兩個月的時間內硬擠出幾段時間,順利趕在聖誕節前完成錄音。

如果對作品不熟悉,欣賞時不妨從易沙意的創作靈感下手:它發想於易沙意聽到後輩西格提(József Szigeti)演奏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接下來五部作品則分別根據個人特色,寫給同行後輩提博(Jacques Thibaud)、安奈斯可(George Enescu)、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易沙意弦樂四重奏第二小提琴手克里克波姆(Mathieu Crickboom)與西班牙小提琴家基羅加(Manuel Quiroga)。

因此風格設定分別是仿巴赫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的「給西格提」;引用提博喜歡用來暖身的巴赫E大調第三號小提琴無伴奏組曲「前奏曲」,並以「#末日經」主題與之對比的「給提博」;「給安奈斯可」的敘事曲使用 #羅馬尼亞舞曲;「給克萊斯勒」仿克萊斯勒喜愛偽稱是巴洛克不明作品的創作風格;易沙意弦樂四重奏以演出當時法比作品為重,所以「給克里克波姆」最現代;「給羅培茲─基羅加」當然引用自 #西班牙舞曲。

無伴奏作品對小提琴家是一大考驗,因為它赤裸裸展現獨奏家所有能掌控的演奏技巧,以及對於樂器效果的表現力、想像力。這兩年同曲目有不少錄音出版,但是希拉蕊‧韓的錄音有預期之外的效果。她不但傳神的表現出變化多端的音色與流動的音樂性,還讓這些被技巧填得滿滿的音樂,散發出充滿新鮮感的想像力。這些形容也許有點玄,那就不妨直接聽聽「給西格提」第一樂章結束前這一段音色變化,或是「給提博」著名的終樂章「復仇女神」,或是一氣呵成的「給安奈斯可」。



希拉蕊‧韓在唱片解說中提到,錄音前視奏整部作品時,她發現這組過去曾覺得像埋藏著不可知祕密的抽象音樂,如今卻像是出自己筆下般熟悉與親切。錄音空檔聽易沙意本人的錄音,「就像在祖父母的閣樓翻找家庭照片,看到自己的臉從祖先的照片中凝視著自己」。我對所謂的「師承血統」學派向來並不是特別看重,以上文字僅當成音樂家的一時有感而發來看待,建議聽眾不必太過認真。但是從最後的成果來看,這張臨時起意的急行軍成品,的確是近年希拉蕊‧韓最讓我喜愛的專輯之一。也許特定時空背景,確實觸動了她某些演奏上的靈感呢。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