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58

25

Sep
2023

來自以色列台拉維夫的夏尼(Lahav Shani)是近年竄起速度極快的年輕指揮。二0一六年,維也納交響樂團 向二十七歲的夏尼提出客席指揮的邀約後,他的指揮事業開始平步青雲:二0一八年樂季鹿特丹愛樂宣布聘請夏尼擔任首席指揮,二0二0年從梅塔手中接下以色列愛樂音樂總監,慕尼黑愛樂則在近期宣布夏尼將從二0二六年成為樂團首席指揮。手握重要樂團的速度,大概只略遜於芬蘭的克勞斯‧馬凱拉(Klaus Mäkelä)。

夏尼出生於一九八九年,六歲開始學習鋼琴,但是在學校也同時接觸低音提琴與指揮。就和前輩與導師巴倫波英一樣(Daniel Barenboim),夏尼一開始多半是以鋼琴家身分在鍵盤上指揮,二0一三年贏得馬勒指揮大賽首獎 之後,指揮家的身分漸漸得到更多注意,有更多指揮純管弦樂的機會。

如同許多新生代音樂家一樣,在延續傳統與塑造自我之間,試圖尋求一種獨特的平衡;夏尼便是這樣,某種程度可稱為「特立獨行」的一位。有些讓人意料之外的處理,像一盤盤調味過的新菜,在在考驗著聆賞者的接受度。我是從夏尼與雷諾‧卡普松(Renaud Capuçon)、索爾塔尼(Kian Soltani)合作的柴科夫斯基、德弗乍克鋼琴三重奏專輯認識這個名字。當時對於夏尼極具侵略性的鋼琴部分印象非常深刻。一般演出者會強調音樂中的內斂與哀傷氣氛,但是到了這三名音樂家手上卻轉化成極度火熱的激情。在這張專輯之後,華納音樂接著為夏尼與鹿特丹愛樂出版了數張唱片。然而,其中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蕭斯塔科維奇第五號交響曲的處理卻讓我有如落入五里霧之中。





沒有錯,我能聽到國外樂評人最稱讚的「對細節的注意」,其他各式誇讚的形容詞也大多可以認同,我也能理解他以相對樸素溫和手法詮釋貝多芬的用心,但是⋯⋯這是一種很難形容的感覺:什麼都對,有些小細節的處理方法會讓我會心一笑,但是整體聽起來就是不對勁。尤其那種老是像活生生壓制住高潮堆疊與動態的感覺。這是他對作品的整體詮釋概念嗎?還是錄音壓縮了動態?聽了幾張專輯,加上夏尼在DG與以色列愛樂合作的以色列作曲家保羅.班海姆(Paul Ben-Haim)第一號交響曲,我開始相信這是夏尼要的效果。由於和我個人品味不同,不禁對夏尼的興趣開始降溫。





然而,在沒有任何期待的前題下,這張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意外重燃我對夏尼的注意。根據先前的經驗,我不認為布魯克納會是適合夏尼的作品。就和他的貝多芬交響曲一樣,這也不是我印象中典型的布魯克納;沒有源源不斷的漸強漸弱,或是突如其來的妙手驚喜,但是在四個樂章間流動的音樂性與脈動的節奏、細膩的弦樂呼吸(尤其是第二樂章!)款款道來的優美,都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至於布魯克納作品不可缺少的驚嘆高潮,鹿特丹愛樂 的銅管聲部補足了這一塊。它還是很夏尼式的嚴謹,但是,頻道對了!無論如何,對新生代音樂家來說,相當程度的推陳出新是必要的,不管和聆賞者原先的認知是否合拍,總是為音樂世界不斷開創可能的新境,讓人們多一方天地可以悠遊。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