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54

14

Aug
2023

和上星期介紹的帕亞雷(Rafael Payare)一樣,指揮家 喬漢(Alpesh Chauhan)也是因為唱片封面引起我的注意:這位年輕指揮家有著明顯印度血統 的外表,而第一張專輯是和BBC蘇格蘭交響樂團錄製柴科夫斯基 非主流曲。

喬漢一九九0年出生於英國伯明罕,父母是來自東非坦尚尼亞與肯亞的印度移民,兩人在英國相識。家裡沒有任何音樂背景,父母也不喜歡古典音樂,家裡最常從事的娛樂活動是看印度電影。有一天,小學一年級的喬漢放學回家,背上多了把大提琴。他很認真告訴一頭霧水的父母:「我要學大提琴」。原來那天早上,伯明罕音樂教育機構的大提琴家在學校早會上演出,讓六歲的喬漢亮了眼。他在會後和大提琴家聊聊,他的純真與熱誠,為他得到一把免費的大提琴與來自機構的學費補貼。喬漢就這樣開始學習大提琴,十五歲成為伯明罕市立青年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

有一年在布恩維爾(Bournville)參加當地弦樂團演出,喬漢想小試一下指揮的感覺,對方讓他試試巴伯弦樂慢板。指出興趣的喬漢在二00七年參加伯明罕市立青年交響樂團的指揮大師班,接著到曼徹斯特皇家北方音樂學院主修大提琴與指揮。還沒有畢業,二十五歲的喬漢就成了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助理指揮。由於指揮在舞台上站的位置很可能是全廳音效最糟糕的地方,聽到的聲音與平衡感往往和聽眾不一樣。所以擔任助理指揮的時候,喬漢經常坐在觀眾席充當台上指揮的耳朵。他不但因此有精細聆聽演奏效果的機會,也有機會直接與前輩討論音樂方面的處理。後來幾次上場救援演出的經驗,讓喬漢受到矚目也得到新機會,現在他是德國杜塞爾道夫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BBC蘇格蘭交響樂團副指揮與伯明罕歌劇院音樂總監。

擔任助理指揮的三年間,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是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喬漢自認尼爾森斯對於他的肢體動作、節拍以及演出中與團員眼神交流影響極大,外界也都視喬漢為尼爾森斯的「得意門生」。當年拉圖(Simon Rattle)於一九八0年當上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首席指揮時年方二十五,喬漢也是二十五歲成為助理指揮,宣傳文字很自然以「下一個拉圖」來連結喬漢。但是除去這些用意在吸引大眾注意的宣傳用語,就音樂性格來說,喬漢可以就是喬漢。

這一張專輯的曲目非常冒險,即使是最著名的幻想序曲《暴風雨》、《黎密尼的弗蘭西斯卡》交響幻想曲,也都不是柴科夫斯基經常被演出的第一線曲目,更何況打頭陣的《司令官》交響敘事曲,以及早年歌劇《女鞋》中的波蘭舞曲與序曲,更可稱為罕演曲目。但是柴科夫斯基音樂中不斷滾動的激情,正是喬漢愛上古典音樂的原因之一,他單純認為這些曲目都有這個特點,很自然就選了這一套曲目。

無論是《司令官》裡,司令官夫人與婚前情人互訴被迫分離後的思念之情時,纏綿起伏的旋律,或是《黎密尼的弗蘭西斯卡》裡,弗蘭西斯卡與保羅即使生生世世在地獄受難也不悔的愛戀,喬漢把這些旋律唱得極為優美而且帶著年輕的激情;司令官騎馬夜行歸營的節奏、但丁《神曲》地獄裡的呼嘯狂風,或是《暴風雨》裡,表面平靜但是不安的海面逐漸蘊釀出大風暴的過程與動態都相當吸引人。



看到國外樂評談到這張專輯提到「柴科夫斯基的重複」時,讓我忍不住笑出來。的確,柴科夫斯基作品裡常有不明所以的奇怪重複樂句。過去和幾位以演出柴科夫斯基作品聞名的指揮家閒聊時,話題時常會繞到這些奇怪的重複,以及他們如何處理這樣的樂句與結構。這些「柴氏重複」在這套曲目裡似乎更顯嚴重,或許柴科夫斯基心中自有「話非得說三遍」的理由,而喬漢頗能掌握到這些樂句出現的邏輯和情境,適度的巧妙處理,讓它們變得極有流動感而不顯得突兀。



聆聽這些美妙的演奏,思緒不禁回到故事的源頭:如果當年伯明罕音樂教育機構沒有到學校做推廣教育,沒有提供樂器與學費補助,喬漢的才華就會不點不著,英國也就會少了一名好指揮。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