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AQ樂世界】#47

28

Jun
2023

最近聽水藍指揮臺灣交響樂團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音樂會(六月十八日),水藍從一個我沒有想過的角度著手,以不一樣的結構處理以及塑造動態的方式,重新洗刷這部交響曲在我腦中的既有印象。

馬勒的交響曲向來以龐大著稱,不但有變化多端的內容,動輙超長的演出時間,對演出者也是個大考驗。然而水藍不但全本背譜,而且逐段精雕細琢,更說明他不止是「理解、記憶」而已,而是真正用心靈包納了這部作品構築的意像世界。使我聽過後不禁大嘆,不但馬勒是個瘋子,連水藍也是。

針對一百多名活躍於國際樂壇的指揮,BBC音樂雜誌在二0一六年做了一項調查,請他們依序寫出心目中最了不起的三部交響曲。前三名分別是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與第九號交響曲《合唱》、莫札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周彼得》,馬勒第九號交響曲居第四名。雖然這類調查的不見得有絕對的嚴謹度,但是由此可知在專業指揮家的心目中,馬勒第九號交響曲有它一定的分量。

第九號交響曲是馬勒在一九0九年到一0年間的作品,這段期間馬勒剛好遭逢了命運的逆境。就在兩年前,馬勒被檢查出心臟瓣膜有問題,不能再從事一些他喜愛的活動,例如登山、騎自行車、游泳等;四歲半的大女兒在這個時候因病夭折,讓他精神大受打擊。而他因為與合作十年的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相處得非常不愉快,馬勒被迫辭職,便斷然決定前往遠在美國東岸的紐約尋找新機會。五十歲的他心臟病愈發嚴重,馬勒覺得自己似已離死亡不遠。神經質的馬勒一向喜歡以音樂探討生死觀、表達沈鬰苦痛的人生哲學,不免把當時的心情寫入這部交響曲。就像馬勒所說,「交響曲應該包含整個世界」;後人覺得,它就像是馬勒臨終前對世界的最後告別。

在聆聽過水藍的音樂會後,我反覆思索曲中的部分片段,想起這張芬蘭指揮 凡斯卡(Osmo Vänskä)剛在五月初發行的新專輯。凡斯卡在二00三年接任明尼蘇達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後,先與該團在BIS錄製貝多芬交響曲全集,接著是西貝流士等芬蘭作曲家的作品。然後二0一六年從第五號交響曲,以一年一首的速度發行馬勒交響曲。這系列錄音的評價普遍都很高,尤其是第七號與第十號。去年改任樂團桂冠指揮之前,凡斯卡錄下第九號交響曲。現在離推出全集就只差第三與第八號。

錄製這張專輯時,年近七十歲的凡斯卡因為嚴重的跌倒和骨盆骨折,有長達數月必須坐在凳子上指揮,平常倚賴輪椅代步,還要被迫放棄熱愛幾十年的機車。當他坐著輪椅外出,街道的全障礙空間設計讓他寸步難行,「我心裡也覺得自己快要死了。」凡斯卡說。他體會到當時馬勒得小心計算心跳與步伐的恐懼;放棄心愛活動的沮喪;必須時時注意避免勞累,卻因此更疲勞的氣餒。於是,凡斯卡在心境上與作曲家有了共鳴。

只是凡斯卡雖然也認同作品的黑暗面,但是更遠一步,他看到人在黑暗中對光明和希望的期待與憧憬,因此,凡斯卡並沒有把第九號交響曲詮釋成一部戲劇效果十足的告別輓歌或是安魂曲,而是強調馬勒音樂中的線條、動態、結構與聲響。BIS 的錄音、與樂團長達十九年的默契、還有對錄音場地聲學效果的理解和掌握,都為這張專輯的整體效果加了很多分數。

最後,想知道當年凡斯卡在BBC音樂雜誌 的調查中,投票給哪些作品嗎?他的前三名分別是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與西貝流士第四號交響曲。而有興趣想追水藍下一場馬勒音樂會的樂迷不妨留意,九月份水藍將指揮國臺交演出馬勒一號交響曲,敬請期待!

文/陳效真
音樂文字工作者 返回上一頁